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顺应自然、应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是积聚了璀璨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耕作(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如今,科技的力量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高招儿,尤其是面对灾害性天气时,不再完全“靠天吃饭”,而是能够主动出击,“知天而作”,多措并举,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大气象灾害:

干旱和洪涝

对农业、农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及台风、冰雹等。

在我国,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危害远大于冷冻害等温度异常的灾害。以1991~2020年这30年为例,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比例占50%;洪涝(渍涝)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比例占27%。其中,干旱全年都会发生,且是全国性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最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2020年中国主要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比例示意图(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那么,要如何应对、防御,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旱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警预报 未雨绸缪

伫立在田间地头的智能气象站,就像农民的天气预报员,通过收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天气预警预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园里的气象站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智能气象站配有高精度的传感器,可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农田环境的各项指标。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服务器,经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形成直观的图表和报告。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查看农田的实时气象状况。

智能气象站的强大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收集器,更是一个智能预警系统。通过与历史气象数据进行对比,结合天气模型分析,它能够预测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趋势。

当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智能气象站会提前发出预警,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增雨

“向天要水”降甘霖

面对持久、大范围干旱时,就需要飞机、高炮、火箭、地面烟炉等设备“登场”了。根据不同的天气类型和作业目标,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会使用这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例如碘化银等),达到成云致雨、“向天要水”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用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例如,今年5月~6月,我国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山西等地持续大面积干旱。人工增雨作业促得甘霖至,让多地的旱情得以缓解。

当然,“向天要水”可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首先监测云层,找到具备下雨“潜质”的云,给这样的云以催化,使其尽快形成降雨,并增大降雨量。所以,是人工增雨,而不是人工降雨,人力无法做到无中生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滴”出绿意保丰收

滴灌

在科学、高效抗旱方面,农民也有自己的高招儿。例如笔者在山东东部调研时发现,这里可谓“万物皆可滴灌”——不管是小麦、玉米、花生、土豆、白菜等大田作物,还是黄瓜、西红柿、葡萄、草莓等温室大棚作物,或是经济果林,处处都有小小管道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豆田块的滴灌设备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一般是在作物生长初期(除果树外),农民根据离水井(水源)的距离、田块的垄(行)等铺设好管道、开关阀门等设备;如遇干旱,则用抽水泵抽水,接上入水管,打开阀门,涓涓细流便会从管道小孔渗出,滋润土地和作物。

智能灌溉

想象一下,如果农田能够“聪明”地感知到自己需要多少水,那会有多棒?智能灌溉系统就是这样的“智慧农田”守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喷灌系统为蔬菜苗浇水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智能灌溉系统的核心在于其先进的土壤湿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就像农田的“智能手表”,能够深入土壤,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情况,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情况,准确判断作物的“口渴”程度。

当土壤中的水分低于设定的阈值——即作物开始感到“口渴”时,系统会立即响应,自动开启灌溉,确保作物及时补充水分。

科技的力量,不仅助力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还在应对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如何利用科技力量,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撰文 | 王恩眷

责任编辑 | 高琳、段阳阳

运营编辑 | 段阳阳

质量审核 | 业蕾

❖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靠天吃饭”有高招儿》❖

现订购2024年

限时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