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2022年《施政报告》制定“抢人才”计划,目前已超额完成任务。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2024年10月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新的《施政报告》将对人才计划作何安排?
近期,李家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过去一年,香港经济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政府积极抢人才、抢企业、促创新,已取得一系列正面成果。
“本港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会继续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李家超说。
01
港府已经超额完成吸引人才“指标”
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结构性劳动人口缩减,港府在2022年《施政报告》宣布推出一系列入境措施,吸引和便利世界各地的人才来港发展。有关措施包括推出专门吸纳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计划),以及优化各项原有人才入境计划。
《施政报告》同时订立绩效指标,于2023至25年间每年最少吸引35000名预计逗留至少 12个月的人才,以便监督招揽人才工作的进度及成效。
因应本地人力不足的情况,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深化“抢人才”的工作:更新“人才清单”,咨询业界和调研相关专业的最新人才短缺情况,反映市场实际需要;成立实体“人才服务办公室”,为来港人才提供支援、制订人才招揽策略、跟进人才入境后的发展和需要等;“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大学名单会增加八间顶尖内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间,进一步扩阔吸纳世界各地人才的网络。
从目前数据来看,港府已经超额完成吸引人才“指标”。据立法会披露的文件,截至2024年6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32万宗申请,其中近20万宗获批。
同期,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13万人,超越人才工作3年合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标。人才陆续入境,同时亦携同家眷来港落户,累计有约12万名受养人抵港。这些外来的优秀人才及其家人对香港劳动力带来正面影响,亦为本港经济注入发展动能。
外来人才来港发展可纾缓人力短缺的情况,丰富本地人才库,带动产业发展,为香港作出经济贡献。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去年向经由“高才通”计划签证来港超过六个月的人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4%的到港人才已在香港成功就业,主要投身金融、创新及信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这些均是香港的核心产业。
通过“高才通”计划来港的人才薪酬普遍比香港一般薪酬高,每月收入中位数约50,000港元,其中四分之一每月收入100,000港元或以上,10%每月收入200,000港元或以上。以调查结果为基础推算,2023年已抵港的“高才通”计划人才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2%。
02
“人才政策最重要的原则
是找到需要的人才”
立法会7月16日举行新来港人才快速融入香港事宜小组委员会会议,多名议员就人才入境计划的推行情况提出建议。有议员提问,香港社会老龄化严重,是否考虑对“高才通”人才的年龄作出限制,并建议“高才通”下一步应“保量提质”,希望考虑对到港人才设置行业限制。
对此,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回覆指,“高才通”反应正面,不会终止。目前,“高才通”计划容许申请人来港两年内找工作,现时来港人才年龄主要介乎30岁至40岁,有助降低本港老龄化速度。如再对申请者施加太多条件,会令申请过于复杂。
从何启明的介绍中可知,各类人才计划申请中,内地与海外大学的比例约为6比4,海外申请人主要来自美国、澳洲及英国等地。
港府还于2023年10月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为来港人才提供支援、跟进人才入境后的发展和需要等。
“成功招揽人才来港只是一个开始,要成功把来港人才留下来,才能满足香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就此,人才办致力为有意或已来港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支援服务,与合作伙伴举办多元化的在线线下活动,提供不同生活范畴及就业等信息,协助他们尽快适应及融入香港生活。”立法会今年7月披露的文件《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的工作进展》显示。
人才办总监刘镇汉表示,从3月起,人才办举行了8场研讨会,每场都有差不多60人至70人出席,研讨会主题包括如何找工作、职场文化、广东话班、如何找住屋等,预计今年共举行36场研讨会。
“高才通”计划在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后推出,当时行政长官表示约两年左右会作检讨。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检讨包括数方面:检视(高才通)计划推行一年多以来有何成绩及经验。来港高才已有数万人,对香港经济有实质贡献;我们会检视香港未来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同时正进行中长期——至2028年——的人力资源推算,会为我们提供重要背景资料,指引人才政策该往何方向走;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已提出香港定位围绕“三个中心、一个高地”,高地是指国家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检讨已到尾声,完成后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我认为人才政策最重要的大原则是找到我们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必定会定在合适、严格,对国家及香港均重要的尺度。”孙玉菡说。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江宁 本刊记者
编辑:芦梦婷
审读:刘妍伶
监制:舒志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