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词作者:苏轼

春牛春杖,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卷起杨花似雪花。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死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为《木兰花令》上下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等。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后在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立春所作的一首劝农春词。在宋代,儋州是非常偏远的地方,也是苏轼贬谪之路的最远端,但写这首词时,苏轼却依然乐观自在,没有流露出任何自怨自艾的情绪。

这首词前前后后用了七个“春”字,尤其上下片两个仄韵句中各自占了三个,错落有致,我们可以参照来看。先看第一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这个“春牛春杖”,写的是立春这天农事方面的习俗。《后汉书》中说,古时立春日,要“施土牛耕人于门外”。这里,土牛指泥做的牛,也就是词中的春牛;耕人是指侍立在泥牛旁边的耕夫,他们手里的犁杖就是词中的春杖了。我们国家以农耕为本,百姓们最重视的就是粮食。在新一年的开端,大家处处都要讨个好彩头,“春牛春杖”,正是代表人们对丰收最虔诚的盼望。

下片第一韵的“春幡春胜”,则是立春这天女孩子们的习俗。春幡指小旗子,也叫青幡。立春这天,女孩们会在树梢挂上许多小旗子作为装饰,辛弃疾有句词叫“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春胜则是一种方形的小剪纸,女孩子们会在立春这天剪胜,也就是把春胜裁出来,当作首饰挂在簪头,作为迎春的装点。在农人和少女们的庆祝中,苏轼也受到了感染。“无限春风来海上”,他在春风中远望大海,看到了复苏的生机。

这时,他就开始惦记儋州的民生了,“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天来了,希望拥有如此美景的水土能够养活当地的百姓吧。有人认为这句“染得桃红似肉红”说明苏轼很贪吃,看花时满脑子想的都是肉,其实是把他看得窄了:苏轼最擅于欣赏美景,但此时他意识到的是,对当地人来说,美景是填不饱肚子的。在“春牛春杖”对农事的祈祷面前,桃花红了并不要紧,让老百姓吃到肉才更重要,这才是他要乞求“春工”的事情。

于是到下片,看到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孩子时,苏轼的反应却是“一阵春风吹酒醒”——上下片的这一句都在写春风,但上片的“无限春风来海上”带着希望与欢喜,下片“一阵春风吹酒醒”却别有一种怅惘。这阵春风把一直沉浸在儋州民生中的苏轼单独拆分了出来:在尾韵,他回到个体的视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立春这一天,黄河以北往往还是飘着雪的,比如苏轼在定州主政时,立春日的诗就写作“殷勤更下山阴雪,要与梅花作伴来”。而儋州偏僻,常被称作天涯海角,它地处热带,从不下雪,立春这一天更是已经飘起了杨絮。苏轼说,杨絮飘飞,看上去和雪花原本也没什么不同,那么天涯与中原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种看到种种苦难之后却依然乐观圆融的平等心,要比彻头彻尾的忘我欢快要难得多。这是苏轼经历了一生的磨折才于晚年达到的精神境界,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

撰稿:李让眉

诵读赏析:闻佳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