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亡,亡在防汉策略的破产。

大清之兴,在于防汉策略的成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阶级,是不以民族作为整体来划分的。就像大清之前的汉族政权,内部也要分个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没有什么是铁板一块。

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把汉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一旦如此,就会陷入一个逻辑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入关前,摆在面前的有这个几个阶层:

第一是农民起义者,第二是汉人官僚和将领,第三才是广大的无数的汉人百姓,按照他们在历代王朝中的地位和性质,我们称之为黔首。

农民起义者,本来就是反对帝王的,甭管是自家的,还是外来的,肯定是水火不相容。所以李自成,必须得被追杀到底。

汉族官僚和将领,这个已经不用多说,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已经尝到了这些人入股带来的甜头,入关以后,更是有三顺王开路,一路从山海关打到大西南。

所以,能拉拢的一定要拉拢,实在拉拢不了的,再杀掉。

对于第三种,人数太多,沟通成本太低,而且很容易民粹化,所以不存在拉拢,不仅不能拉拢,遇到敢于反抗者,一定是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格杀勿论。

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严重,黔首就是韭菜,杀了一茬,还会再长出来一茬。

而且,传统的经验告诉我们,黔首如果没有人带头,那就只能是黔首。

所以,追杀南明政权,就是肃清带头反抗的人。

一切忙完之后,大清只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给自己特权,满汉分治。

第二,给汉人官僚分享权力,以汉制汉。

第二条,要挑出来说下。

一开始是投降的明朝降将,以三顺王为首,加上洪承畴等文官集团。

进入常态化以后,开启科举制,满足一部分汉人积极分子的上进需求。

黔首中如果有人想要进步,你就去参加科考,一旦考中,那你就是我大清的员工,领的是我大清的工资,都替我大清打工了,你还能带头造反吗?

这个时候,即便是有一小撮野心家联合第三阶层发动起义,比如白莲教之类的,不要紧,这些汉人官僚就能替我摆平。

碰上一些领了我的工资条,还敢对我心存诽谤的人该怎么办呢?文字狱呗!反正杀错了也不要紧,明年不是还有科举考试么!

退一万步来说,大清的军权掌握在八旗手中,我还怕你造反不成?

所以防汉策略的核心,并不是防字,而是以汉制汉!

这也算是个阳谋了,我给了你出路,你总不能自断出路,非要跟我死磕到底吧。

所以,我们开篇讲了,大清之所以兴,就是防汉策略的成功。

而大清最后之所以戛然而覆灭,实际上也是这个策略的破产。

事实证明,不论是屠城,还是剃发易服,甚至是文字狱,不仅没有危机到大清的统治,反而是肃清了异己,纯洁了队伍,强化了大清的专制统治。

哪怕是后边洋人来了,什么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类的,都不耽误这个问题,毕竟,割几块地盘出去,签几个不平等条约,开放几个商埠,它不影响我大清统治不是?

积贫积弱,反正我爱新觉罗不弱不是?

大清gdp一落千丈,但皇族的待遇标准那可是一点都没降低。

所以,割的是谁的肉?

而且洋人也发现了,一个予取予求的大清,完全要比一个一盘散沙的大清更高效,更直接。

一鸦还没打到北京城,南京条约就签订了,二鸦还没进入内陆,大清也给跪了。大明朝被那么多人黑,唯有这一点让人敬佩。

所以就有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洋人不会要咱大清的命,但农民起义会。

所以八旗军队打不过洋人,问题不大,但如果八旗打不过太平天国,那就是生死存亡问题。

所以,只能下放军权,开团练,允许汉人官僚募兵。

于是就有了曾国藩的湘军,后来又分化出来淮军和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危险到什么地步呢?

大清初期的三藩势力,好歹还有八旗军可以节制,现在八旗废了,整个大清全得指望汉人地主武装来维持了。

所以太平天国一灭,慈禧马上就想起来大清的祖训了, 于是赶紧派人来裁军。

曾国藩饱读诗书,岂能忘记大清的祖训,于是他比慈禧还支持裁军。五十多万湘军最后被裁的只剩下十几万。

有人可能会问了,曾国藩手里这么多军队,为啥不自立山头呢?这个话题展开来讲,没个万儿八千的写不完,我们直接说结果:

第一,湘军中除了曾国荃亲自带领的几万嫡系,其他大部分都是其他督抚掺进来的沙子。意见不统一。

第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他吃的是大清的饭,干的是保卫大清的活。造反,违背他的做人准则。

第三:裁军,裁的是兵,不耽误大帅们升官发财。

所以只要你不是冲着造反去的,你绝对会力主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见的是李鸿章。

老李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所以要保留军队,不仅要“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

所以湘军被裁了以后,基本就散了,淮军虽然也被裁了,却在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中,一步步发展成为大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慈禧慌吗,我看未必,因为李鸿章虽然是个汉人,但归根结底是个保皇的洋务派。洋务派如果不保皇,可能在一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换句话说,不是晚清中兴四大臣成就了大清,而是大清给了四大臣机会。

但这一层信任,总是要隔着一层纱的。

大清政府对汉人军队,总是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既希望它强大,又不希望它太强大。

在慈禧这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打仗可以,别让我花钱就行。

所以左公收复新疆,要自筹军饷,北洋水师要打海战,但不能影响慈禧过生日。

不花我的前去打仗,输赢都无所谓,比如说甲午海战, 打赢了平东洋,打输了平北洋,总归都是慈禧赢。

所以甲午战争打的非常诡异:

一向主张富国强兵的李鸿章,居然下令北洋水师避战不出。

“ 不必与彼寻战 ,彼亦虑我蹑其后”

反而是一向软弱的清廷下令全线出击,甚至痛骂丁汝昌避战不出。

老太太只是一句话,我要过生日,其他的我不管,最后干脆装病丢给光绪去操作。

毕竟,对老李而言,北洋是咱自己的,打输了有大清给咱兜底,要是打没了,那可就啥都没有了。

甲午海战北洋全军覆灭,李鸿章的家底算是彻底赔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甲午战争以后,老李就逐渐边缘化了,也就后来签《辛丑条约》的时候,拉出来去卖个脸。

甲午战争不仅仅是葬送了北洋水师,而且是将整个华夏五千年的脸面丢的一干二净,大家对洋人不太熟,对日本还不了解么?现在居然被一个摁了几年前的岛国反过来嗯在地上摩擦,别说慈禧了,整个民族的自尊心都受到了集体侮辱。

所以才有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本质,说白了是让更多的汉人参与分享权力,这不又动了大清的国本了么,所以一开始慈禧还是支持的,等明白过味以后,马上就举起了屠刀!

咱大清的天下,岂能是跟你等共享的?

洋务派打没了,维新派被灭了,大清的支持率一落千丈,所以还得练兵!

于是就有了袁世凯天津练兵,用的还是汉人。

几年以后八国联军侵华,大清差一点被瓜分,这一次站出来的还是汉人——义和团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甭说义和团这思想有多愚昧落后,人家的历史功绩可是在那摆着:

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瓦德西对此评论称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为了给大清续命,大清又玩起了老手段,这一回是重用张之洞、袁世凯,主动玩起了新政,编练新军,甚至主动搞预备立宪。

就在几年前,他们刚刚杀掉了另一波要搞新政的人,现在居然自己主动研究起来了。

这个操作哄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奋异常,老张本来是维新派的支持者,戊戌政变以后就低调了,这次一口气上了三到变法的折子,积极为新政建言献策,史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在张、袁的努力下,大清终于又打造了两支最精锐的新式军队: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

辛亥革命中打的最激烈的,恰好就是这两支军队。

你以为咱大清终于回心转意了么?甭着急,马上就露出獠牙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地方最强大佬张之洞和新军话事人袁世凯,纷纷被调入北京城,担任军机大臣,没错,他们高升了。

接替张之洞担任湖光总督的人,叫端方,满洲正白旗。

原本以为一切胜券在握,然后第二年十月,慈禧和光绪双双去世,年轻气盛的王爷们立刻收拢皇权。

1909年刚过完年,袁世凯被打发回河南老家,六月,张之洞病退,不久去世。

好嘛,这皇权又一次紧紧的握在咱爱新觉罗氏手中了。

只是王爷们毕竟年轻,一点权力都不愿意跟汉人分享,1911年5月8日,筹备了六年之久的内阁终于出台,好家伙,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了八个(其中皇族五个),汉人占了四个,所有的军事、行政等关键岗位,全部由皇族成员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须要补充的是,预备立宪,可以说是晚清各方势力的最大公约数。各方督抚、君主立宪派,甚至包括革命派中的一部分,都期待大清能给出一个认真的态度。

皇族内阁的建立,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预备立宪是个骗局,权力不可能分享给汉人。王爷们自以为加强了皇权,实际上在国内彻底丧失了支持率。

汉族督抚们、君主立宪派们集体失望:

这不扯犊子么,说好的带大家一起玩,现在你们自己关门过日子!那还有什么还期待的!

此刻终于相信大清根本就没有立宪的诚意,于是在武昌起义以后,纷纷加入资产阶级革命派,防汉策略到此彻底失效,半年以后,大清朝就迅速崩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