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
绘就和美乡村
好“丰”景
从一粒种子到一颗粮食,
从一个花苞到一颗果实,
时间见证了耕耘的力量;
从以梦为马到自我实现,
奋斗标注出圆梦的注脚。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因为广袤田野总是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越来越多想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奔赴而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以大地为卷、以奋斗为笔,书写出一个个“互相成就”的故事。近年来,蜀山的乡村就发生着悄然变化,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几位扎根乡村、投身振兴的“兴”农人,看他们如何与和美乡村“双向奔赴”,在成就自身梦想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俞海峰:
不断擦亮
“精品示范村”金字招牌
眼下,秋日的蜀山乡村正是丰收的时节。
稻穗弯了、高粱红了。清风拂来,整个田野掀起了阵阵波澜。
漫步在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马岗村,白墙、青瓦、木门自成一派,绿树、花香、鸟啼相得益彰。四面八方的游客,朝着小岭南、“合肥之源”等网红打卡地进发。
大麦季特色民宿区。
马岗村党委书记俞海峰说:“以前这里是偏远、破旧,现如今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省市区镇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让马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介绍,自2018年底,被列为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核心区、启动区以来,马岗村以“岭上田园、秀美马岗”为目标定位,突出地处岭上、丘陵起伏的大地田园特色风貌,建设秀丽、和美的新乡村,探索出了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马岗经验”。
“我们重点围绕‘五大振兴’,实施产业增效、人才促进、文化赋能、生态提质和组织领航行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精品示范村。”俞海峰介绍说,以小岭南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已经家喻户晓,乡建学堂及乡村人才培育、乡风文明馆及“合肥之源”打造,张小郢、平塘组人居环境提升和信用乡村及文明乡村治理等在提升乡村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小岭南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赏花。(资料图)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未来,马岗村将通过精品示范村创建,重点打造好“合肥之源”文旅IP,不断提升小岭南、大岭南等特色品质,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预计2025年底,实现“岭秀良仓”品牌农产项目、农房盘活及菌旅产业合作等收入再创新高,综合收入超1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
在俞海峰看来,精品示范村是荣誉,更是新起点,“我们将在近年来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省、市对精品示范村的高标准要求,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在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将马岗村建设成彰显蜀山特色、江淮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韩小娟:
曹操河养鱼女“上岸”
当起民宿管家
今年49岁的韩小娟怎么也没想到,在曹操河上养了20年的鱼,现在竟然在民宿里煮起了咖啡。
选果、搭配、切盘、摆造型……经过民宿管家韩小娟之手,几种普通的水果很快“变”为一盘造型美观的水果拼盘。“这可是我的‘拿手菜’,精致好看。”韩小娟笑着说道。
民宿管家韩小娟在准备果盘,送给入住民宿的游客。
“我家住在曹操河边,过去家里承包鱼塘,以养鱼为生。”韩小娟是小庙镇马岗村人,2018年,蜀山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小岭南,并吸纳周边村民为民宿管家。听闻消息,韩小娟和丈夫商议后,决定“上岸”转行。
2019年,她正式成为一名民宿管家。“除了端盘子和打扫卫生,我现在还能熟练操作收银系统、插花、煮咖啡、烘焙,调配音响设备等。”韩小娟说道,“为客人提供细致贴心的服务,给他们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民宿管家韩小娟在检查餐厅服务设施。
经过几年的努力,韩小娟已经成长为麦香村项目大麦季原乡酒店的餐饮主管。在她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农民加入到民宿管家的队伍中来。
现在,大麦季原乡酒店集观光、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既保留了当地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过去打鱼,起早贪黑很辛苦,还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我上岸干起了体面活儿,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韩晓娟笑着说。
“祖祖辈辈生活在小庙镇,乡村振兴发展农文旅,给环境带来变化,带动增收,日子越来越红火。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也很自豪。”展望未来,韩小娟充满信心,“乡村大有可为,我将不断学习,努力给游客提供更好服务,为家乡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李宏亮:
归园田居
在乡村塑造泥土的艺术
“我想尽可能做个有趣的人,用陶土诠释我对传统文化美的认知。”在蜀山区大岭南,戴着圆圆眼镜的制陶艺术家李宏亮一边研究古陶材料,一边笑着说。
李宏亮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土陶”传承人。他用三十年的坚守和研习,以热情的艺术之火,把脚下的泥土,烧制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器。
种花草的盆,煲汤的砂锅,品香茗的茶具……陶器在日常中生活十分常见,制作精良的陶器更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李宏亮潜心研究土陶烧制技艺,形成捏、塑、雕、刮、削等多种技法,制作出形神兼备、造型秀雅的陶艺作品。
李宏亮在工作室制作土陶作品。
从大地取出泥土,将之塑造不同的风格,放至窑炉中,最后制成陶瓷,可谓浴火重生。“同一造型陶壶我可能制作20个,选取最满意的1个给顾客。”李宏亮说,陶土是有灵魂的,作品代表着艺术家的品味,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才能与观众产生微妙的连接。
陶艺与李宏亮的生活似乎融合在一起,他把这项艺术创作亲切地称为“玩泥巴”。拥有传承土陶艺术梦想的他,走过千山万水,2019年选择在蜀山打造他的“土陶乐园”。
“陶艺创作与乡村慢生活比较契合,通过制陶的体验,希望都市人寻找内心的平静,愉快度过生活时光。”李宏亮将身体和心灵都安置在庐州土陶博物馆。
李宏亮和他的土陶传习基地。
创作之余,李宏亮着力打造李氏土陶传习基地,与蜀山区中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在蜀山区文化馆开设公益课堂、暑期培训班等,让更多人了解土陶,感受“土与火的艺术”。
扎根美丽乡村,传统艺术带动岭南文化旅游发展,庐州土陶丰富了蜀山区乡村振兴的内涵。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他的“野佬陶坊”,寄情乡村魅力。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和呼吸,也为李宏亮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创作素材。李宏亮潜心打造与陶土有关的“桃花源”,赋予大小岭南悠远悠长的艺术想象。
周子夜:
既圆市民“田园梦”
又念村民“致富经”
晨光微曦,记者赶到西部农场的时候,周子夜已经在组织村民们给园区道路除草了。台风过去,天气依旧闷热潮湿,他的衣服和头发早已被汗水浸湿。“一场雨、一场草,得抓紧拔。做农活,可偷不了一天的懒!”
这是周子夜筑梦田园的第7个年头。2018年,他和其他4个合伙人揣着凑来的40万元,将创业的目光看准了大有可为的广袤农村,决定在蜀山区小庙镇五十墩社区打造一片西部农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搬钢材、铺草坪、焊接、装玻璃、拌水泥……几个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凡事亲力亲为。“像燕子衔泥,把一个普通的乡村田园,一点一点构筑成如今这个集民宿、餐厅、娱乐性场馆、种植采摘和养殖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周子夜介绍,按照旅游休闲与农业相结合思路,他们将农场打造成为可以容纳大型聚会的场地,把企业团建和家庭聚会延伸到田间地头。近年来不断升级运营理念,增种了130多亩的果树以供采摘,租赁12户闲置村居,改造成会议厅,今年又增加了游泳、足球场等运动设施……由于定位准、服务优,农场的营收逐年增长,2023年接近500万元。
周子夜在田里察看植物长势。
“为了让我们踏实创业,从区里到镇里再到村上,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水、电问题,还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将双向双车道的柏油路修到了农场口,比起下雨就泥泞的土路好走多了,交通方便加上区位优势,对未来很有信心。”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周子夜和团队一直反哺乡村,吸纳附近农民帮忙耕种、采摘,提供就业机会、拓宽收入渠道,还准备利用客户资源和网络平台,打造农产品销售一体化基地、联动企业事业单位等,“化零为整”销售农产品。
西部农场里,游客们仰望星空、放松心情,享受露营的乐趣。
“在乡村,敢想、敢干、敢坚持,就会有收获!”周子夜表示,未来,他们想发挥农场的“纽带”作用,整合周边的采摘园、牛羊肉市场、乡村客栈等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把蜀山的美丽乡村推向更大的舞台。
“曾经我想要追逐远方,追逐从未体验过的繁华,但见证了乡村的变化,我却想在这里创造繁华,也许更有价值!”
人间骄阳刚好,风过林梢,彼时我们,满怀激情与乡村共成长。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在阳光普照的土地上,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
勇气与梦想碰撞,将点燃燎原的光。
来源| 王辉 陈三虎 孙雨静 刘晓朦 陈莹莹
审核| 朱琛琛责编| 吴亚晓岳编辑| 李瑜琪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