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首次在曲阜孔庙举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生毕业典礼,这一弘扬尊师重教传统的新颖毕业形式,受到学子的欢迎,大众的关注。
孔子故里、鲁国故都、世界儒学圣地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如何更好地传播普及儒家文化?如何更好地展开儒家学术研究、展开文明交流互鉴?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邀请其畅聊孔子故里儒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解答儒学经典学术研究走出去的路径。
孔庙毕业典礼,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今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首次在曲阜孔庙举行,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毕业礼受到各界关注。这场毕业典礼中,师生穿越万仞宫墙,跨过圣时门,到杏坛正冠,颁证拨穗,典礼以艺术化新礼乐形式,礼敬先师、庆祝毕业、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谈及这场毕业典礼的想法来源、重要意义,王钧林称,曲阜师范大学建校69年,在孔庙大成殿举办毕业典礼,是历史第一次。“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在大成殿里,在先师面前,授予学位,非常有意义。曲阜市文物局也非常支持,我们今年一拍即合,联合举办了这场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环节丰富,隆重、庄严。王钧林告诉记者,整个毕业典礼中,除了颁证拨穗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两个学院特色的典型活动,是向孔子献花,向孔子鞠躬,并诵读传统经典《论语》语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在代表传统文化的孔庙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如何着装呢?王钧林表示:“在毕业典礼的服装上,我们也考虑过是否能穿汉服,但汉服是传统服饰,不是正式学位服。毕业典礼还须按照要求穿学位服,不应该各行其是。最终学生们穿正式学位服。”
王钧林也透露,从古代礼仪制度来说,孔庙大成殿以祭祀为主,并不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举办毕业典礼最名副其实的地方,或许还是孔子的讲学地。“在古代孔庙经常举办的是告庙礼,比如古代男子考取进士等功名,要到孔庙去祭拜孔子。学子的毕业典礼等活动,其实更多的是在文庙旁边的官办学校举办。以后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去孔子讲学的洙泗书院举办毕业典礼。”
很多学生对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印象深刻。“今年是我们两个学院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毕业典礼,收获很多经验。明年一定会在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个毕业典礼流程和程序。”王钧林表示。
作为坐落于曲阜的高校,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还有很多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弘扬特色活动。比如,今年4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举办了第十六届“孔子文化月”系列活动,活动非常丰富,包括毕业生从教出征仪式、释菜礼展演、花朝节体验、曲阜碑文研读、国学经典诵读、汉服展示、传统礼仪讲座、国学沙龙、洙泗读书会、历史话剧大赛等。
王钧林称,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文化月”每年活动内容、形式都不同。比如去年他做了题为《孔子:从布衣到至圣》的学术报告,专门解答孔子如何完成了从布衣到圣人的跨越。报告对儒家文化的传播效果非常好。今年“孔子文化月”启动仪式上,师生们现场展演了中华古典礼仪“释菜礼”,生动诠释了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
“孔子文化月”弘扬儒家风范,彰显洙泗遗风,已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还吸引外校学子、各地儒学研究者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当代生活。
在文明互鉴、经学研究上有所作为
“近年来,我们认识到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而有了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更多地主办、参加一些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文明对话等活动。”王钧林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孔子文化研究院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对话活动,助推儒家文化走出去。比如,参与承办2024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等活动,并联合其他院校于2023年成立尼山世界古典文明研究院,开展协同研究,在中华古典文明、域外古典文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深入耕耘。
孔子文化研究院越来越重视国际性学术交流、文明的互鉴。“今年我们的老师不断地到美国、德国、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想学者之间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互相启发,会让交流双方都会有很大收获。我们主动走出去跟国外学术机构、研究者增进交流,就可以增进友谊,为我们经常性合作举办一些活动打好基础。”王钧林称,东亚易学研究中心、正在筹划中的东亚经学研讨会等,都是东亚文化圈儒学研究学术平台,主要目的是共同推进儒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互访互鉴,并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友谊,共同推动和提升儒家文化研究的水平。
王钧林告诉记者,孔子文化研究院除了不断地集中优势力量展开文明交流互鉴,还有意识地将研究方向向儒家经学研究聚焦,学院的专家学者在《周易》《尔雅》等儒家十三经的研究方面成果频出。
他称,学校和学院近年来建立多个经学研究平台,比如,成立东亚易学研究中心,将《周易》研究推及东亚,推动东亚地区易学文化的交流发展;成立《尚书》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尚书》学研究,进一步做强“经学重镇”学术品牌;成立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开展礼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建立礼乐文化活态传承实验室,组建礼乐团、曲艺社、礼乐馆,进行礼乐体验项目的创作与展示等;《论语》学研究中心则系统开展《论语》学史、《论语》与中国哲学研究,扎实推进域外《论语》学与《论语》海外传播研究;扩建儒家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诗经》。
“我们大学坐落于曲阜,在儒学文化研究、经学研究、儒家文献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很多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王钧林说,学院近年来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专著,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还有包括元代《论语》学研究、易图学研究、禹贡地域图研究等在内的专项冷门“绝学”项目,开辟了儒学研究的新领域;学院出版了几十部《论语》学研究专著,研究历史长、成果丰硕,确立了在全国《论语》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王钧林认为,经学是儒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洙泗学院是儒家经学的重要起源地,鲁国都城曲阜是儒学经典文本的编纂中心,也是儒家经典最早的阐释中心。因此,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未来的工作要向经学研究倾斜,要有洙泗学人的意识和担当,打造有影响力的洙泗学派。”
儒学经典的普及难点在语言
王钧林曾担任《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的主编,从事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也主持过不少学术项目,学术经历、工作经历都非常丰富,他也在儒家学术普及、传统哲学普及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谈及儒家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之间的关系,王钧林感叹,要想把儒家学术更好地普及到大众之中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课堂上讲传统哲学,都是用高度专业化的语言进行的,这些学术语言,照搬给大众,很多人是听不懂的。”
王钧林表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好一些,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大众化普及非常困难。“要想普及‘四书’‘五经’,首先需要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而翻译转变成现代汉语这个工作就很难。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很难读懂‘五经’,即便是专家也要借助历代的注释才能读通。学术界的专家,只会用学术性语言、大量引用经典原文才能讨论学术问题,做不到用通俗的语言来传播‘五经’。儒家经典本身难懂的语言,翻译的困难,限制了它的传播,语言这一关突破不了,经典的传播就难以突破瓶颈,难以走向社会和大众。”王钧林称,因为语言难懂,儒家学术被固定在象牙塔里,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语言问题,如何用大众化通俗语言,来讲哲学、讲“五经”这类经典。
积极普及助推传统毕业礼、释菜礼,向学子和大众普及传统文化等,王钧林一直在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今世簪花,来世漂亮。”今年春夏,古老的簪花在流行趋势的召唤下,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簪花配旗袍、马面裙,成为一些年轻人古风园区拍照打卡的标配。这两年,唐代襦裙、明制马面裙等汉服掀起一波波流行热。
针对这一现象,王钧林告诉记者,在当下,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传统服饰,有的叫唐装,有的叫汉服,但没有一款是大家达成共识认可的,都喜欢穿的,而且能推广开来的传统服饰。
王钧林一直关注传统服饰问题,包括民间流行的传统服饰,各类传统活动着装等。他称,在一些很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上,不是穿明代服饰,就是穿清代服饰,大家的服饰一直不能统一,没有严格标准。“宋朝人会穿唐代服装吗?清代人会穿明代服装吗?历史上各朝各代都穿自己的服装。我们当代举办一些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当然就应该穿当代的衣服。”
【人物档案】
王钧林,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先后担任《齐鲁学刊》《海岱学刊》《孔子研究》主编,出版《中国儒学史》(先秦卷)、《门外说儒》《儒学的知识、思想与智慧》《山东通史》先秦卷(任主编)等多部专著。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张九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