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310|要流量?还是要参观体验?答案未必唯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当我们讨论灿若繁星的中华文明,G310、G215、G104,这三条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国道线远不足以举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间,仍可见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铺展开来——

良渚、二里头、殷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秦月汉关人不见,莫高窟、榆林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壁画历千年而不朽;从西安到玉门关,从杭州到泉州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展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310、215、104三条国道路线,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脚下跑出新的速度与风景。

“我提前半个月天天掐表抢,没一天能预约上!”

“这两天人工讲解一个也没有了?”

“我愿意花钱进馆,你们为何不能让我们现场排队?”

当我们沿国道G310、G215、G104踏上昔日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一路行经先民曾创造过璀璨文明的土地时,“文博热”以一种具象姿态袭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票难求;

开馆仅半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客流破百万;

敦煌莫高窟门票要提前一个月开抢,连应急票也“秒杀”……

敦煌莫高窟 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莫高窟 周程祎 摄

伴随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预约困难、体验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暑假里无处不在的“研学团”“旅行团”让普通参观者受到一定困扰。

当博物馆迎来“泼天流量”,如何扩大历史文化普及率,又保障公众文化体验,并实现博物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大国之道”寻访路上,记者且行且记,不同的博物馆正积极给出不同实践探索。

不预约就不难约?

7月6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入口处观众看上去并不多,正有序进入馆内。因为采取分时段全预约机制,入馆情况整体有序。

这些观众几乎都是掐点预约。“我连续准点刷了三天,终于抢到了这一场。”有观众告诉记者。而另一位观众则是“全家总动员”,最后只抢到两个名额,于是姐弟二人入馆,母亲则在馆外等候。

但在博物馆外的马路上则是另一番景象:没能预约上的游客挤在路边遮阳走廊里,尝试能否现场排队或刷到预约名额。有游客不甘心,在咨询处前徘徊,走了又回。走廊喷起水雾,试图给人群降温。

“来都来了,不如让人进去。”“既然免费,为何不干脆排队,先到先进?”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大多数文旅场馆都已取消预约机制。然而对于流量很高的热门文博场所来说,这一措施存在风险。今年8月初广东省博物馆曾尝试上午9时至9时30分可不预约排队登记入场措施,大量观众前往排队,措施试行一周即宣告取消。如今,陕西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热门文博场馆依然采取全预约措施。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直言不讳地表示,馆内最大承载量为1.2万人,但每天在网络上抢票的人高达60万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天最大承载量2.6万人次,但有近160万人次预约。

面对“泼天流量”,文博场馆还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各方利益采取措施。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1991年面向公众开放的陕历博建设年代久远,设备缺少更新,很难通过更大时段延时开放等手段来满足游客需求。有入馆的观众直言:“馆内文物真精彩,但设施也的确旧了些,中午高峰时段热得汗流浃背。”今年5月18日,陕历博秦汉馆正式开门迎客;暑假期间,开馆时间从原本的上午8时30分提前至8时,下午则延后至18时30分闭馆,整体增加一小时开放。

要体验还是要便利?

7月初,当记者赶早来到洹水河畔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时,馆前的空地上已经可以看到一支列队整齐的研学队伍。步入展厅,又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在一个多媒体展项前席地而坐,屏幕上青铜鼎、青铜钺、亚长牛尊等馆藏文物以一种活泼的姿态轮番进行展示。

殷墟博物馆新馆里的研学团,张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墟博物馆新馆里的研学团,张熠摄

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藏品丰富、底蕴丰厚的免费博物馆成了“研学”最佳选择。在西安博物院外记者看到,多辆整齐划一的研学大巴车停靠在路旁,一眼望不到头。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纷至沓来的研学团让人工讲解服务供不应求。

同样的情况还有旅行团。在陕历博内,戴着统一颜色帽子的旅行团成员跟着导游指引,将文物团团围住,普通观众几乎无法近距离观看。有导游甚至对团员喊话:“博物馆人多,大家别不好意思往前站。”记者在陕历博询问数位跟团成员,他们几乎一致表示最想看的是“兵马俑”,对陕历博内藏品所知甚少。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文博爱好者将矛头对准研学团、旅行团,认为这些团队不仅抢占了本就有限的参观名额,还导致参观体验大幅下降。也有人斥责博物馆不愿放弃与研学团、旅行团合作,就是为了收益,也的确存在旅行社转卖博物馆参观名额的情况:“不如恢复博物馆收费,筛掉一批凑热闹的人。”

选择让爱好者有更好的体验,还是让更多新观众能走进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我不知道这里有什么,但我知道都是宝贝。能看到一件我就很高兴。”在陕历博,一位62岁的旅行团游客用“惶恐”表达自己走进博物馆的心情,“我确实不懂,但我也想看看。”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都明确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三星堆博物馆今年也对旅行团做出严格限制。陕历博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今年5月1日起,陕历博还将备受欢迎的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厅免费开放,包括镶嵌金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瓣纹金碗在内的多件珍贵文物得以与更多观众见面。

文物保护与利用须平衡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敦煌。与通过环境控制可实现恒温恒湿的博物馆不同,开凿在崖体上的莫高窟,每个洞窟面临环境多变对文物保护的挑战。

按照敦煌莫高窟参观模式,游客要先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根据预约时间观看介绍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原以为是硬搭的项目,没想到感受很好。”一位游客对《梦幻佛宫》印象深刻:坐在球幕形空间里仰望屏幕,如身临其境参观一个个洞窟。“现在不少博物馆都安排有数字项目,但品质不高,体验不佳。如果能有这样的效果,相信观众会欢迎。”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站提示,未来多日的各类门票均已售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站提示,未来多日的各类门票均已售罄

看完数字电影,游客再依序乘坐摆渡车,前往十余公里之外的莫高窟窟区,而后在讲解员带领下,有序入窟参观。这时不少游客才明白,先看电影并非“多此一举”,拉长参观线既丰富展陈内容,也能合理控制客流,确保每一时间段进入洞窟参观的游客数量均衡。

敦煌莫高窟,张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莫高窟,张熠摄

目前,专家按照洞窟大小、年代、壁画塑像特点、文物保护现状等科学规划了12条敦煌莫高窟的参观路线,进入洞窟的人数、停留时长等都有较严格的控制。通过前端数字展示和后端实体洞窟参观,这种参观模式既减少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提升游客参观体验;也避免了游客的拥挤,增大了莫高窟的游客承载量。在旺季,莫高窟还适时推出应急票,满足未购买到正常票的游客的参观需求。

开凿在山崖之上的敦煌莫高窟,张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凿在山崖之上的敦煌莫高窟,张熠摄

在洞窟的保护上,窟内还安装了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数据汇集到敦煌石窟监测中心进行动态分析,一旦超标将发出警告和指令,由讲解员及时调整参观线路。

当地政府也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平衡”。“用‘潮汐’这个词来形容敦煌旅游业是非常准确的,比如在夏秋季(5—10月),敦煌市景区接待量、机场吞吐量、宾馆入住率都是持续创高。”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颖超曾表示,“这两年我们也在努力做大敦煌文旅的体量,要平衡淡旺季,拉长旺季、做热淡季、均衡四季,把敦煌冬春旅游的潜力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