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传习录》里,王阳明和欧阳崇一的来往书信,王阳明接着说: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

这里的第一义,第二义,是回答欧阳崇一关于:“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的问题。

在《论语》里,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是说,如果还有我不知道却就去作为的,我不是这样的人。所谓不知而作,就是良知不知道,却去作了,这是知行分开了,不对了。

所以孔子说他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就说明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人,他一切的行动作为,都是依照良知而作的,这个是第一义的。

反而通过多闻、多见而来的知,已经落在了第二义上。

所以孔子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个知就是落在第二义上的知,所以孔子说无知也。

而「良知之外别无知矣」,这个就是第一义的良知,所以才说「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你一切的见闻觉知,最终都会化为良知。

比如你不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射箭,还是需要先学射箭的,这个时候就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但是你在学的过程中,就是在致良知,比如刚开始拉弦的上面,发现力不均匀。然后你自然知道要拉下一点,要拉中间,这个时候就是良知告诉你的。

亦或者你是通过看书,或者别人教你,然后你知道了要拉中间。

然后你射出去的箭偏右了,你当下良知自然知道下次要往左一点,不断的学习,你的良知不断的知道,从而扎根到你的第八识里,形成种子。

到了最后,你就形成自然了,就是不虑而知的良知,你知道该怎么射箭了,此时就是“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就是第一义的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