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0日《绍兴日报·新周刊》刊发了“守望——浙东运河边的十张面孔”特刊,其中介绍了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沈季民从事水文化工作的经历,现予转发。
本文刊登于
2024年9月20日《绍兴日报·新周刊》
人物简介:
沈季民,1955年生,宁波人。2014年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他担任首任会长。10年来,他放弃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不拿一分钱报酬,参与组织举办《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等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助力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评为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
宁波姚江大闸西区二楼,是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址,墙上写着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创办《宁波水文化》会刊,开通网站和微信平台,设立大讲堂,助推它山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建议加快推进大运河宁波段文化带建设……长长的一串文字,展示着研究会成立10年来的印记。
年近古稀的会长沈季民,举手投足间,难掩军人的果敢坚毅,“留住宁波人的水利记忆与文化乡愁,既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光荣的使命。”
“60岁学跌打——从头干起”
2012年底,退居二线的宁波市纪委驻水利局纪检组长沈季民,正想着工作终于可以从高速运行的状态稍微减缓一下的时候,单位主要领导找上他,希望由他牵头组建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
“凭什么是我?”沈季民连连摇头摆手,他18岁参加工作,握过锄头,拿过榔头,扛过枪,在10来个单位工作过,宁波市水利局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他自嘲是资历深厚的水利新兵。
但就是这位水利新兵却令老水利们刮目相看。2013年,宁波市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水利部门就如何完善工作方案召开座谈会。会上,大家发言更多围绕于项目的多少与投资的大小建言献策,沈季民却另辟蹊径,“宁波,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向海图强,已经走过了八千载风雨岁月,我们应在积极打造井头山—河姆渡文化发祥地、提高城市辨识度上下功夫……”与会人员都盯着沈季民看,侧耳倾听,他的发言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其实我是半桶水和万金油,斗胆进言。”他谦称。
在2014年之前,宁波还没有一个研究水文化的专设机构,而近邻绍兴的此项工作不但起步早,而且成果丰硕,为同行瞩目。如今沈季民即将退休,在水利局领导班子看来创办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的时机成熟了。“会长人选就是你,你阅历丰富、人脉圈广,关键是工作认真负责。”局一把手不容分说,一锤定音。
“我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革命建设的老战士、老同志,我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教育,服从组织决定刻在我的基因里。”沈季民决定60岁学跌打,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从头干起。
2014年,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当季就推出《宁波水文化》会刊和公众号。作为会刊主编,他戴着老花镜,手持放大镜,在灯下阅稿,欲将运河宁波段的文脉与盛景重现。他提出开门办水文化研究会,以及“三不像”的办刊思路:即不做成纯学术期刊、不搞成工作简报、不限于宁波一地,力求会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如今《宁波水文化》已刊发55期,每期印数4500册,解读地方党委、政府重大水利决策背后的故事,以及水利人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并通过古今中外的“他山之石”给读者提供借鉴,以内容含金量沥清“浮言掺水量”,中华水文化专业委员会对其认可并指导。
“现在我站在‘坝’顶上,已经没有退路了。”沈季民感慨地说。
宁绍水文化团队考察四十里河
“自信做任何事,努力才有希望”
宁波它山堰于2015年10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名录。获悉消息的那一刻,沈季民会心地笑了。鲜有人知道,最早提出它山堰申遗的就是他!
2014年下半年,沈季民与省水利系统有关人士商讨工作,意外获悉世界灌溉排水委员会从这一年起开始评选世界灌排工程遗产项目。他的脑海里瞬间闪过宁波它山堰,一个建于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的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中国水利史上首个块石砌筑的拦河滚水坝,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心中暗暗发誓,要为它山堰成功申遗不遗余力。”沈季民在电话中对这位负责人说,它山堰历经1180余年,仍在发挥御咸蓄淡的功能,惠泽四方,这是古代水利工程持续利用的典范。他诚邀对方明天就到宁波考察,又力请水利专家谭徐明教授前来指导并推进它山堰申遗工作。终于,2015年它山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名录。
2015年11月,在一次全省水文化专委会会议上,有专家提出,支持钱塘江北岸海塘申遗。沈季民一听就坐不住了,站起来说:“难道钱塘江南岸没有海塘?没有足够分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吗?”
为了让钱塘江南岸一并列入钱塘江古海塘申遗,沈季民四处奔走,联手绍兴、萧山等地专家学者共同呼吁。
他举宁波慈溪市境、旧称“三北”地区为例:其平原多由建塘围涂而成,造出了600多平方公里的“三北”平原,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他认为,钱塘江南岸海塘不仅有御潮功能,还是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从宋代设置沿海制置使,到明朝戚继光等抗倭、清朝抗英抗法、近代抗日等“四抗”历史,以及明清期间浙东沿海一带建立诸多“卫所”,今天尚存的镇海口炮台遗址、城塘合一的镇海后海塘等,无不说明钱塘江南岸海塘发挥了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作用。
2016年8月,在“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和申遗学术研讨会”上,沈季民再次亮明观点,最后,会议决定:钱塘江古海塘申遗,理应包括宁波、绍兴、萧山区域的钱塘江南岸海塘。
沈季民笑言,“做任何事,不努力绝对没希望,努力了才有希望。”
“水文化研究,
遇上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2014年5月,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一个月后,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浙东运河宁波段保护传承利用的研究工作,就成为我们研究会的工作重点。”沈季民爽朗地说,研究会相继举办“运河·海丝文旅讲堂”“跟着作家走运河”“运河风情 宁波记忆”征文(影)“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等系列活动。
姚江、奉化江于宁波汇合成甬江,交汇处就形成了三江口,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地,具有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特色。
浙东运河宁波段横贯东西,正河、支线合计331公里,交汇三江口,奔流入海,孕育了宁波大地的千年文明,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
沈季民(左)邱志荣
在宁波三江口考察运河
2019年冬,寒风凛冽,沈季民邀请一批农口线的老领导,对大西坝遗址、大西坝村和庆安会馆等运河宁波段沿线重点点位进行考察。大家竖起领子,边走边调研,随后于次年元月以宁波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名义,向宁波市主要领导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河宁波段文化带规划建设的建议》。
要以大运河遗址为底蕴,建设若干“最宁波”的水文化河岸走廊;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双向奔赴,将大西坝遗址等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遗址公园,一并推进所在镇村的建设;要与江边绿化美化、步行道等建设相结合,让人感受大运河的魅力;要与文旅开发相结合,大西坝、小西坝、压赛堰、三江口,以及余姚的通济桥、舜江桥、丈亭老街都可以成为文旅新亮点……时任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在这份建议上批示:请市委宣传部、文广局研究。
担任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10年,沈季民与核心团队7位同志,朝九晚五,一刻都不肯懈怠,不知疲倦地亮出“金嗓子”,“充分利用宁波的区位优势,以‘文化+’为指引,保护、传承、利用协调共进,以文气聚人气,让人流跟着文脉走,焕发古老运河新生机。”
“是什么让你放弃风轻云淡的退休生活,不计报酬地热火朝天工作?”
“我是一名志愿者,从事水文化工作,有幸遇上了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不干则已,既然干了就理应干好!”沈季民的话里满是果敢和坚毅。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雪婷
审核:戴秀丽
总期:786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