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被父亲强迫嫁人,婚后遭受10年的家暴,婆家人将她当牲畜对待,自杀失败后,她抓住机会逃出地狱,后因哭灵重获新生。
这个女人就是李美珍,她一天能哭3场,一年磕上万次头,在他人看来,这种职业十分的“晦气”,可她却靠着这哭灵的本事,一场就能有3000元的收入,不仅她因此重获新生,甚至还给儿子买了房。
李美珍又是如何走上“职业哭灵人”道路,在哭灵中又曾受到过别人怎样的冷眼?
——前半生苦海挣扎——
李美珍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是八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三。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一张嘴都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压力。
他们的居住环境十分简陋,一间土坯房容纳了全家人,屋顶是茅草铺就,下雨时常常漏水,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
从小,李美珍就开始帮忙干农活和针线活。她的童年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没有无忧无虑的玩耍时光,而是被繁重的家务劳动所填满。
田间地头成了她的游乐场,锄头和针线是她最熟悉的玩具。她的小手很快就长满了老茧,皮肤因长期暴露在烈日下而变得粗糙黝黑。
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李美珍对知识的渴望。她努力学习,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惜,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她继续深造。
初中还没读完,她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这个决定让年轻的李美珍心如刀割,但她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就在李美珍刚满18岁的时候,她的人生再次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父亲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由,强迫她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
李美珍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她没有反抗的勇气和能力。就这样,她懵懵懂懂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噩梦般的生活。
婚后的生活对李美珍来说是一场持续的折磨。她的丈夫是个暴力成性的人,经常对她拳打脚踢。
每当丈夫喝醉酒回来,李美珍就会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会遭受怎样的毒打。有时是因为饭菜不合口味,有时则完全是无缘无故的发泄。
她的身上总是布满青紫的淤痕,有时甚至被打得卧床不起。
不仅如此,李美珍在婆家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尊重和疼爱。婆婆和小姑子们经常对她拳脚相加,辱骂声不绝于耳。在这个家庭里,她就像是一个毫无人权的奴隶,任人欺凌羞辱。
最令人心痛的是,他们甚至将她比作"狗肉",这种赤裸裸的精神侮辱让李美珍的自尊心备受打击,内心深处的创伤久久无法愈合。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李美珍还是在这段婚姻中生下了两个儿子。
作为母亲,她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她不希望孩子们在这样充满暴力和仇恨的环境中成长,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每当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李美珍就会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这十年的婚姻生活对李美珍来说,就像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噩梦。她每天都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
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为了孩子,她只能咬牙坚持。那些漫长的夜晚,她常常独自哭泣,怀念从前虽然贫穷但至少平静的日子。
——离开寻找新生——
李美珍的人生在她28岁那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长达十年的家庭暴力和精神折磨,她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逃离了那个充满痛苦的家。
逃离的路途充满艰辛,但李美珍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幸运的是,她的父母此时经营着一家小饭店,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能够为她提供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回到家乡后,李美珍一边照顾两个儿子,一边在父母的饭店里帮工。这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比起之前的生活,已经是天堂般的存在。
她终于可以不用担心挨打,可以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虽然经济拮据,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就在李美珍努力适应新生活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的姐姐介绍她认识了当地的一个高跷队。高跷队是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常常在各种喜庆或丧葬场合进行表演。
通过姐姐的介绍,李美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个行业,其中最引起她注意的就是哭灵工作。
哭灵,是一种在丧葬仪式上表达哀思的传统方式。专业的哭灵人需要用特定的曲调唱出动人的哀词,来烘托葬礼的悲伤氛围。
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需要相当的技巧和情感投入。李美珍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看到了其中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机会。
李美珍开始认真观察其他哭灵人的表演。她注意到哭灵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声音,如何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悲伤,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表现。
她还设法获得了一些常用的唱词,每天都在家里偷偷练习。
李美珍发现,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让她更容易进入悲伤的情绪中,使得她的哭灵表演更加真实动人。
终于,李美珍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哭灵工作。
那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葬礼,但对李美珍来说却意义非凡。她穿上了借来的丧服,手持白色的哭丧布,站在灵堂前。
当丧乐响起时,她深吸一口气,开始用颤抖的声音唱出哀词。起初,她还有些紧张,声音略显生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找到了感觉,声音中的悲伤越来越真实,甚至引得一些参加葬礼的人也跟着落泪。
这次表演结束后,李美珍获得了70元的报酬。这笔钱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的经历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动力。她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独立谋生的道路。
这份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她养活自己和孩子,还能让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从那以后,李美珍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哭灵这份工作中。她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技巧。她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逝者的身份来调整自己的表现,使得每一次哭灵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哀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名声渐渐在当地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指名要她来担任哭灵人。
——成为职业哭灵人——
随着李美珍逐渐适应并深入这个特殊的职业,她的工作生活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律。作为一名专业的哭灵人,她的工作时间往往是从凌晨开始的。
每天凌晨4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李美珍就已经起床准备出门了。这个时间看似很早,但在农村地区,许多丧葬活动都是在清晨开始的,为了准时到达现场,她必须如此早起。
李美珍的工作强度相当大,通常一天下来她可以参与4到5场哭灵活动。每一场都需要她全身心的投入,不仅消耗体力,更是对精神的巨大考验。
往往要到晚上11点左右,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她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
每一场哭灵活动都有固定的流程。李美珍会穿上洁白的衣服,再用白布将自己裹起来,这是传统丧葬文化中表达哀悼的方式。
当她站在灵堂前,开始唱诵哀词时,整个场景都会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她会跪在地上,一边唱词一边磕头,用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除了唱诵哀词,李美珍还需要向参加葬礼的人介绍逝者的生平。这需要她在工作前做足功课,了解逝者的家庭情况、生平事迹等。
她会根据每个逝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道白,使其更加贴合实际,更能触动在场人的情感。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让她的哭灵表演更加真实动人,也赢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李美珍的工作要求相当严格。每场哭灵活动通常需要持续1.5小时,在这期间她需要保持不间断的表演。更具挑战的是,整个过程中她都必须保持跪姿,不能站起来,也不能喝水。
这对身体的耐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更是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
李美珍的敬业精神和出色表现很快得到了认可。从最初的70元一场,她的酬劳逐渐提高到了现在的3000元一场。
对李美珍来说,这不仅是经济收入的提升,更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肯定。
不过,高额的报酬背后是巨大的付出。每一场哭灵都需要李美珍倾注全部的精力和情感。她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悲伤的氛围中。
这种频繁的情绪波动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有时候,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她会感到异常的疲惫和空虚。
尽管如此,李美珍依然热爱着这份工作。她认为,自己不仅是在谋生,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帮助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每当看到家属因为她的表演而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和慰藉时,她就会感到一种特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支撑着她继续坚持下去,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美珍在这个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口碑。她不仅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哭灵人之一,还开始培养新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不至于在现代社会中消失。
——新的人生感悟——
尽管李美珍在哭灵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份职业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许多人认为哭灵人的工作"不吉利",与死亡和悲伤过于接近,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从事这一行的人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然而,面对这些质疑和非议,李美珍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她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丢人的地方,相反,她将其视为一个摆脱苦难、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在李美珍看来,任何能够正当赚钱养家的工作都是好工作,不应该受到歧视或轻视。她坚信,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由职业的性质来决定,而应该看他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多年来的职业生涯不仅带给李美珍经济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强大的自我认同感。她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种心态让她能够坦然面对社会的质疑,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常常告诉身边的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认可。
尽管哭灵这一职业仍然存在争议,但李美珍的成功无疑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认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任何职业只要认真对待,都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信息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