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经历和曹操很像,但结局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董卓的父亲曾在体制内工作,因此他家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早年的董卓和曹操一样,都是出手大方,愿意交朋友的主。
后来董卓参加工作以后,表现得和早期的曹操也很像,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因为董卓的工作地点在一线的边关,所以他的升迁主要靠三个原因:
第一,个人能力突出,史书中的董卓,简直堪称演义中的吕布,战斗力那是杠杠的,而且董卓不光个人武勇过人,还非常擅长带兵打仗;
第二,善于笼络部下,据记载,董卓无论是通过什么手段拿到钱财以后,都会积极主动的和麾下分享,这样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第三,董卓作为边镇的武将,不光在军事工作上表现突出,还懂得文官才擅长的那套权谋,因此他的官场之路,走的算是很顺畅;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董卓这样的人物,应该能在地方上混成坐地虎,但是命运却给了他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
公元189年前后,出身于大族,本身又精通于权谋的大导演袁绍,利用外戚话事人何进,和宦官非主流人物蹇硕的矛盾,挑起了外戚和宦官的内斗。
按照袁绍的计划,等着两方人马两败俱伤之后,他就能坐收渔翁之利,改朝换代那是指日可待。
但是袁绍千算万算,没算出董卓这个他叫来的路人甲,突然给自己加戏了,而且还一跃成为主角,把总导演袁绍都给边缘化了。
董卓当年不光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还很牛的把皇帝给直接换了,董卓当年的表现,不是皇帝而隐隐胜似皇帝。
按照道理来说,董卓当年动手那么早,已经拿到先机,手上的实力又很过硬,为什么没能像曹操一样笑到最后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占据首都之后,就开始搞白死恐怖,让非他嫡系的人人人自危,比如他阴险自私,利用完干儿子吕布之后,却又不公平对待,比如他扰乱经济,搞得老百姓恨的牙痒痒......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皇帝的统治,在正常情况下,其实都是自己一家独大,而是需要和大族大家一起分享基层百姓带来的红利,所以皇权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大家大族们的支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的水,其实指的就是这帮人,而不是天天耕地干活,却手无余铁的基层百姓。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年董卓的失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得到大家大族们的支持。
那么董卓当年为什么没有获得这帮人的支持呢,是董卓不知道这帮人的重要性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当年董卓占据洛阳之后,曾想“感化”大家大族,他为了拉拢这帮人,甚至还给他们了不少利益,比如分派到各地当个管控一方,但是这帮人离开首都之后,不光没承董卓的情,还组成了正义联盟,来群殴董卓,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董卓之前做的一件事:
董卓在没有和同志们商量的情况下,就把大汉天子给换了,这让同志们怎么想,你董卓根本就没想和我们这些人搞民主,你是想吃独食,你董卓想坏了金字塔顶层的规矩,你这不是颠覆大汉的规矩,你这分明是想颠覆皇权和大家大族共治天下的规矩。
你董卓知道这个规矩有多重要吗,这个规矩一旦坏了,是个人就敢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后他们怎么可能再会愿意给我们做牛做马,你这不光是坏了我们的事,也是断了自己的路,你这样不懂事的人,谁跟你谁能有好下场!
你利用吕布完之后,对吕布不公平对待,吕布顶多是拍桌子砸板凳,因为吕布没有和你董卓翻脸的本钱,但是你要是让大家大族有了想法,那么他们轻轻松松就能用数代人积攒下来的资源,捧出一个敢当街杀你的吕布。
所以在董卓私换皇帝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你再看看人家曹操是怎么干的,曹操早年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就把大汉天子迎到了身边。
当时的大汉天子已经落魄得和要饭的差不多,皇家的威严早就随着野菜窝头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肥料,当时占据一方的霸主们,谁会理会他,此时曹操“尊敬“天子又有什么用呢?
曹操当年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诸侯们可不会听从一个叫花子天子的命令,当年曹操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大家大族们表态,我曹操是个懂规矩的人,是一个愿意遵守和维护规矩的人。
曹操前面表态遵守规矩,后面就让儿子改朝换代,他和董卓不还是一样吗?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立刻改朝换代,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之中,实际应该还会更早,曹家为了大家大族的同志们的支持,曾给出了一份厚礼,那就是大家大族利益的丹书铁券——九品中正制。
在这个制度出台之前,皇权和大家大族的利益羁绊,是藏在幕后的,大家都这么干,但不会留下明确证据,但是老曹家为了赢得同志们的支持,直接把这条暗规则给弄成了明面上的法律。
既然曹家这么懂事,大家大族自然愿意支持他。
有句老话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什么是道呢,道是道德、是道理,还是利益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