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000字,阅读约8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一大碗
大溪理想图由城市秘密、line+建筑事务所朱培栋博士团队联合出品
九月份,我们推出了《重塑黄湖大溪(上):走访十八个月,聆听本地人,大溪理想图诞生了》,把城秘和line+建筑事务所朱培栋博士团队合作打造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黄湖大溪滨水空间更新与再生的理想图背景廓清后,两个月过去,大溪理想图长卷几经修改,慢慢展开,惊艳了众人。当我们小范围向当地百姓代表进行展演的时候,有一种火焰在他们眼眸中跳跃——可以成真吗?快点落地吧!就算不能全部落实,一段一段来,可以吗?
是心向往之的样子了,是对故乡未来的深深期待,是他们看到青山村的能量后的相信——相信见过世界的人,能通过先进的理念为乡镇带来共富的能力。
我们先和大伙儿起底一下“大溪理想图”整体的设计理念,秉持着这样的初心,我们要为黄湖寻找只属于它的烟火。
过去几十年,为了从洪灾的恐慌性记忆中夺回一种安定感,黄湖大溪两岸竖起垂直坚硬的水泥堤岸,迫切地想让爆发的水势一夕消失。极端的手段,塑造了更为极端的大溪水文状况——有时灾害性淹没,有时河道索性干涸枯竭。
如果说曾经大溪与黄湖人之间的母题,是洪水与家园的搏斗抗争,那么几十年后的当下,命题已经悄然转变,现在的黄湖人,正在寻找一个重新拥抱大溪的契机。
诚然,水灾百年有一遇,但在一年里的剩下364天里,位于北苕溪上游的黄湖,蓄水保水,才是更长久的命题。如何善加利用溪水,让水流慢下来,保持四季恒定的水位,对黄湖大地形成哺育性滋润,同时改善水质,形成丰富的大溪景观,才是黄湖更迫切考虑的问题。
人与河流的对峙到人与洪水为友,这首先需要一种理念的转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人居与河流的相生相融,既基于一种自然调蓄的科学理念,也源于一种对村野生态的审美复兴。
在可能被淹没的地方,用绿地、湿地、梯田等具有天然吸纳力的自然系统,代替水泥堤岸,让大溪滋养黄湖大地的农林草木,同时也依赖植物吸收营养的过程,去自然净化掉水中的富营养物质。
这一做法在国内外都已经获得成熟的验证。“与洪水为友”的理念,源自金华燕尾洲公园。金华燕尾洲公园曾有两条硬质防洪堤,分别抵抗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洪灾。经由水弹性的设计策略,河岸被软化改造为不同流量洪水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 , 将防洪与生态保育、游憩功能结合在一起。
在张海江看来,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就是一个对大溪改造极具参考价值的项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快速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中,新加坡也同样修建了大量混凝土排水系统,用以防患洪水。1988年碧山宏茂桥公园建成时也曾被粗犷坚硬的排水管道割开。重新设计的方案,基于河漫滩的概念,将混凝土沟渠,改成了绿色水道。在水量小时,露出河岸,形成阶梯下沉的亲水平台,供人们休闲娱乐;而水量上涨时,这些阶梯平台完全可以成为河道的备塘区域。既拓宽了河道,缓解丰水期的泄洪压力,也改善了河道沿线景观,增加了人们的水上活动区域。
同理,如果将黄湖大溪堤岸以自然系统的方式改造,也将为两岸居民提供更多滨水生活的空间和载体。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占地63公顷的公园空间经过精心设计,以承载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河流系统。2.7公里长的笔直混凝土排水渠被拆除,被一条3公里长的蜿蜒自然河流取代。
如果仅仅是在河流的两岸长出一些建筑物,那就不是我们此次设计的初心。所有的设计,都是因为我们对黄湖集镇特色的认知。如果建筑物是一个壳,它首先是因为想生出合适的蝴蝶、小鸡或者鹭鸶而存在,太高大上就会不接地气,太土不拉叽就会越改越差,所以首先是大溪畔的生活。
溪畔生活的一年四季,都将与大溪息息相关。想象一下,春天里,集宿溪畔的旅居客人,或可闲居水边骑楼川床之上,远眺大溪好春光,品尝黄湖本地的走地鸡和春笋步鱼;或可缘溪绿道而下,在望川谷自然营地健行、露营,甚至溪上野餐。
夏天,正是水中汀步、涉溪亲水的好机会。下游自然堆积的水中沙渚,形成绿岛浮溪的生态绿坡,蜿蜒激荡的流水,为可能的水上运动提供水域空间。仲夏夜,或大溪边赏烟花、纳凉,或坐上新式的大溪竹筏,随“乐船”漂浮到水中央,环绕乐船,沉浸式体验最独特的大溪音乐节。
秋天五谷丰登,在溪畔田间欢庆大地丰收时节,让秋日的果实与丰收的集市无缝衔接。想要喝一杯的时候,溪边的行舟酒肆,是迷离漂浮的好地方,如船屋一般,泊于水上,却不落地。每年这个时候,永峥桥西的医养结合中心,则要为镇上的老者,组织一场颐老康养节义诊。
冬日里,三两好友在溪边艺术工作坊小聚,来一场围炉煮茶;待到年底,最热闹的还要数黄湖庙会,家家户户带着年货,来溪边落桌,共赴一场百家长宴......
一切对大溪生活图景的向往和憧憬,构成了对大溪空间的设计和营建需求。
我们之前把黄湖大溪和日本鸭川进行对标,殊不知让鸭川充满人气的沿河纳凉平台(川床)曾经因为暴雨和台风被全部冲毁过,但是因为市民的期望被复活,这是自下而上实现风景的案例,也是各个部门认知河流价值之后共同清除障碍的示范。京都府为了把鸭川的传统景观作为地区资源利用起来,设定了鸭川纳凉床的设置基准,把川床的许可委托给作为任意团体的京都鸭川纳凉协同组织,这个组织总结了川床的使用规范,并调整了河川管理者的行政管理范围。这个突破具有特殊性,但迈出的却是阶段性的一步,是市民、行政部门和自然的互动成果,给滨水空间的使用带来了启示。
所以回到黄湖大溪,我们前期也听取了来自水利部门同志的意见,考虑到滨水两岸土地使用的性质,以及国家河道管理条例的要求,也参考了我们西湖和钱塘江上出现的构造物,对大溪两岸进行了有效设计,构造物以漂浮物出现,且可以收放,根据时节和水量大小进行藏或现。
同时考虑在地性,在材料方面,会更多考虑使用黄湖本地出产的竹子和木材,使用黄湖本人的手工艺人进行创作。
2023年10月12日,由Line+建筑事务所的朱培栋、李航、洪洋、张熠等组成的设计师团队,在镇政府第一次完整呈现了《大溪理想图》。一种未来黄湖的气息扑面而来,镇政府各级领导,和正在茶厂地块进行改造的黄湖乡贤黄小明、未来乡村美学顾问张雷、未来乡村生态顾问张海江、建筑师黄明健、望川谷露营基地的朱锋等上下力量,以一种村民自治和家园共创的精神,一起聆听和参与讨论。
在这幅图景中,既包含新乡村规划建设成分,也满足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保护策略,更体现乡村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理念。以复式蓝线、柔性界面的设计策略,化解乡镇居民与自然河道间争锋相对的气氛,让河流的变化,为人所用,实现生态自治、多级调蓄,同时通过上挖下填、东挖西填等整合方式,既保证防汛要求的河流断面宽度,又形成更多亲水步道、下沉广场。这些空间,将给予村镇一种聚合的力量,引领镇民情不自禁地回归大溪公共生活。
在对两岸空间布局考察和对未来图景解析后,设计者根据原有特性的可能的需求,将溪岸功能划分为注重集镇生活的西岸和注重游客体验的东岸。由点及线,从局部的地标性打卡点,到充满黄湖记忆的老建筑改造,配合堤岸空间形成丰富的活力点位,再由线及面,对整体立面进行趣味性提升。
最终《大溪理想图》以溪上的永峥桥、通达桥和三桥为分野,形成了上游自然野趣、中游市井烟火和下游酷动人居的三段篇章。
两公里的黄湖大溪主流段至此被分成了两岸三段,形成了六个区块的叙事空间。
上游郊野段。东岸原本可以说是一幅标准的普通村镇图景,硬质堤岸、笔直公路和延绵的村居,远处自然山色。设计者希望引导村民,在不影响民居原有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水滨虹桥、落日浴场、沿溪竹廊等巧妙设计,进行勾连。西岸放眼望去,良田百亩,是溪边难得的广阔视野点,于是设计者设置了静心湿地、十字茶亭等复合空间,以及适合作为丰收节地标物的腾云天使环。
通达桥作为上中游的人流交汇地带,大溪沿线也呈现出风格的衔接节点。与上一段开阔的界面不同,这一段溪岸的林冠线绵延高耸,因而设计者希望引导村民,在屋顶上进行上层楼阁平台搭建,形成丰富的层次感。
东面,许多传统元素的影子,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展开,如腾空溪岸的川床、廊道;西面则呼应本地需求,形成幻境魔盒、林中驿站等空间,服务镇民与市政单位。
中游老街段。为了找回这里旧日的烟火气,设计者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商业化动作,在东岸水面上引入连续的船屋,深夜食堂、咖啡茶室、浮游书斋等赏玩休闲空间都可在这一溪段呈现。其中最为独特的船屋,就是乐船,丰水期可漂置水中央,枯水期则可收于桥下。
与东岸民居紧贴溪岸的情况不同,西岸沿线在多年防汛工程后,民居立面已经后退出了一段行车宽度。这一段腾挪摆尾的空间,更加有利于空间的营建和烟火活动的创生。这一段也是老镇居民原本的核心地带,设计者以几何水榭、星光餐厅、沐月汤屋、乐活广场等形态,最适宜闹热的庙会和集市。
永峥桥东面,改建中的茶厂区域,将在顶层搭建首尾串联的廊道,形成结合商业消费的艺文创意空间。由青山村、王位山村外溢的设计艺术人群,汇聚在镇上的集镇客厅、大师作坊,在浮云餐厅畅谈聚会,在云端观景台围炉煮茶,形成人文交流的艺术工作室、龙行画廊。
桥西的三角地带,是镇民生活的中心区域。由永峥公园向西,汇集了黄湖的中小学、医院等核心配套设施,未来这里就是村民食堂、峥嵘剧院、康养中心等设施最适宜的空间。
下游新区段。两岸精致的商品房簇拥着大溪,统一但缺乏生动和趣味。但在这片水域上,存在很多溪间良渚,被村民自发种上鲜果蔬菜。在设计中,东岸沙渚在保留村民菜地的同时,增加便宜人们水上活动的生态绿坡和绿岛浮溪等区域。
西岸临近黄湖镇的大门户,设计师以足够吸睛的“黄湖大奶酪”游客中心,作为吸引旅客的第一标志物,在这个奶酪形状的半开敞空间里,完成接待指引等服务。一路向下,便可抵达望川谷自然营地,同时为溪边露营、溪上野餐提供安全、完备的配套服务。
如此,《大溪理想图》怀揣田园牧歌的四季图景,形成「缘绿溪行」、「稻浪漪漪」、「竹径百集」、「极目千帆」、「林中驿站」、「舟泊烟火」、「锦灯乐行」、「楼歌榭舞」、「龙游云顶」、「峥嵘岁月」、「绿岛浮溪」、「溪上望角」,这游曳变换的“黄湖十二景”里包含的,或许是我们最终盼望的乡村生活理想,是属于黄湖的不一样的烟火。
开画卷 入黄湖
黄湖十二景总览
分段浏览
▲夏日戏水节
在上游郊野段东岸,改变原来的硬质堤岸、笔直公路,用高低错落的阶梯平台,打造更多的公共绿地,飘出去的水滨虹桥为游客带来广阔的视野,眺望大溪落日、远山黛影。
▲竹径百家宴
通达桥通往镇政府,它是上中游的人流交汇地带,这一段东岸的林冠线绵延高耸,因而设计者希望引导村民,在不影响民居原有状态的情况下,引入当地原材料打造的构造物,比如腾空溪岸的川床、素竹廊道。
▲乐船音乐会
中游老街段,为了找回这里旧日的烟火气,设计者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商业化动作,在东岸水面上引入连续的船屋,深夜食堂、咖啡茶室、浮游书斋等赏玩休闲空间都可在这一溪段呈现。其中最为独特的船屋,就是乐船,丰水期可漂置水心,枯水期则可收于桥下。
▲围炉煮茶茶会
永峥桥东面是改建中的茶厂区域,将在顶层搭建首尾串联的廊道,形成结合商业消费的艺文创意空间。由青山村、王位山村外溢的设计艺术人群,汇聚在镇上的集镇客厅、大师作坊,在浮云餐厅畅谈聚会,在云端观景台围炉煮茶,形成人文交流的艺术工作室、龙行画廊。
▲大溪绿道毅行
下游新区段两岸精致的商品房簇拥着大溪,统一但缺乏生动和趣味。但在这片水域上,存在很多溪间良渚,被村民自发种上鲜果蔬菜。在设计中,东岸沙渚在保留村民菜地的同时,增加便宜人们水上活动的生态绿坡和绿岛浮溪等区域。
▲黄湖丰收节
这段放眼望去,良田百亩,是溪边难得的广阔视野点,于是设计者设置了波浪型的岸线,设计了静心湿地、十字茶亭等复合空间,以及适合作为丰收节地标物的腾云天使环。
▲大溪烧酒节
呼应本地需求,设计者希望引导村民,适度增加屋顶空间,在屋顶上搭建露天平台,形成丰富的层次感,构建幻境魔盒、林中驿站等空间,服务镇民与市政单位。
▲中游段西岸理想图@line+ 改造镇政府入口处的封面建筑,透明的幻境魔盒可以进行各种展览,增加街角空中花园
▲烟花水灯节
与东岸民居紧贴溪岸的情况不同,西岸沿线在多年防汛工程后,民居立面已经后退出了一段行车宽度。这一段腾挪摆尾的空间,更加有利于空间的营建和烟火活动的创生。这一段也是老镇居民原本的核心地带,设计者以几何水榭、星光餐厅、沐月汤屋、乐活广场等形态,最适宜闹热的庙会和集市。
▲黄湖康养节
永峥桥西的三角地带,是镇民生活的中心区域。由永峥公园向西,汇集了黄湖的中小学、医院等核心配套设施,未来这里就是村民食堂、峥嵘剧院、康养中心等设施最适宜的空间。
▲望川露营节
下游新区段西岸临近黄湖镇的大门户,设计师以足够吸睛的黄湖大奶酪游客中心,作为吸引旅客的第一标志物,在这个奶酪形状的半开敞空间里,完成接待指引等服务。一路向下,便可抵达望川谷自然营地,则为溪边露营、溪上野餐提供安全、完备的配套服务。
现在,长卷展完,从东岸到西岸,我们把大溪还给了应该与它相亲近的本地居民,并希望它以自己不一样的烟火集市,吸引杭州周边游客的到来。你们看了有什么感受呢?可以留言给我们,或许在大溪边,能看到我们双向奔赴的场景。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摄影:停香
编辑:大倾城、尤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