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领域,量子理论揭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其中物质的内在属性表现出彻底的不确定性。它们的特性并不拥有固定的数值,而仅仅存在于可能状态的概率分布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在我们进行观测的那一刹那,物质状态才以某一具体概率坍缩成现实。然而,这并非普遍适用,只在量子系统与某一具体物质发生互动后才会发生,否则所有可能状态都与其他状态具有同等的现实性,尽管它们并非完全相同。

每一种量子属性都伴随其独特的概率分布,这些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全都蕴含在物体的波函数中。从一个弥散的可能状态集合到某一特定的、可测量的状态的转变,通常被称作波函数的塌缩。

位置的量子不确定性能导致令人困惑的后果,这是量子力学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法国的科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所有物体均具有波动性,可用一组未知可能的波包来描述。这个波包拥有特定的波长,它决定了一个物体位置的不确定性程度。波长越长,意味着位置的不确定性越高;波长短则意味着位置相对确定。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亚原子粒子,也大致适用于所有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一下,你此刻在教室中,然而你也有极小的概率出现在操场,甚至月球上。一旦选择观察,你便塌缩了自身的波函数,发现你恰好处于你所处的位置。

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与其动量(质量乘以速度)相关。动量越大,波长越短。事实上,波长等于一个极小的常数——普朗克常数除以动量。

人类由数公斤的活跃颗粒组成,我们自身的德布罗意波长比普朗克长度还要小很多数量级。理论上,你有可能出现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尽管这种概率微乎其微,而你实际上出现在最可能的位置。

然而,该如何理解这些微观尺度的现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两个紧密结合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α粒子,或是氦核,或是更重原子核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系统中,α粒子被强大的核力束缚,仿佛球体位于陡峭的势能谷中,可在内部移动,但除非获得足够的能量,否则它无法跃出边界。

然而,量子物质不同于普通球体,其位置并不固定。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的强力边界时,其波包像是被反弹回来,描述了粒子可能的位置范围。虽然这些可能的位置不会在力界之外突然消失,但它们沿着陡峭的壁面以指数形式迅速衰减,几乎不会降至零。这意味着,α粒子有微小的概率不再受核力束缚,存在于核外某个地方。

这表明,有极小的概率α粒子不会被反弹,而是在最后一刻出现在不太可能的外界空间,仿佛粒子瞬间从原子核中移出。这种现象叫做量子隧道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α粒子逃离原子核是放射性衰变最重要的机制之一。量子隧道效应也可以逆向发生,光子、中子、电子以及α粒子也能在各种核聚变和捕获现象中,通过量子隧道效应进入原子核。

如果没有量子隧道效应,恒星就无法将氢聚变为重核,随后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生命也无从谈起。许多现代电子产品也依赖量子隧道现象,如晶体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α粒子穿越屏障的速度有多快呢?理论上,它是瞬时的,这意味着它似乎超越了光速。这听起来可能有问题,因为超光速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但要验证这一点极其困难,因为我们无法制造出足够精确的时钟来测量如此短暂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除了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也被认为具有超光速的特性。如果真是这样,将尺度从光子放大到人类尺度,我们似乎得到了瞬间传输的可能。目前来看,这种明显违反相对论的现象似乎仅在深层次的量子领域发生,任何宏观物体都受到明确的速度限制(至少目前如此)。但在量子领域,量子隧道效应和海森堡不确定性似乎确实允许瞬时移动,甚至可能违背了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