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世人都想拥有一个绝对公平的环境,但实际上,“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但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环境,只能相对公平。比如说,千秋功过,后人评说,但是谁能保证,一个复杂的人,能够得到公平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个杰出的诸侯王,他就是郑庄公,如果你对他不是很熟悉,也算正常,但是只要你用上“其乐融融”这个成语,就相当于艾特他一次了,因为郑庄公当年一边对生身母亲贪得无厌表示逆来顺受,一边对同胞弟弟的包藏祸心表示视若无睹,直到亲弟弟叛乱,他才大义灭亲,此时他对这个一直偏心的母亲表示难以释怀,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足以说明他当时内心有多痛苦。谁知道没多久就后悔了,于是在颍考叔的献计下,挖个地道与母亲相见,郑庄公激动地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的由来。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郑庄公作为春秋早期三小霸之一,不仅卧薪尝胆、能屈能伸,而且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领导者,作为亲人,他是一个孝悌忠信的平凡人,但是,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风评,对他却不公平,没有给他公允的评价,反而是一身骂名在身,说到底,还是世人并不了解他。
被后世广为歌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要论他们做的事儿,桩桩件件与郑庄公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始皇因为赵姬与嫪毐的事情,最终让秦始皇幽禁太后、诛杀义弟;汉武帝因为对宦官外戚的担心,酿成巫蛊之祸、立子杀母的悲剧;唐太宗为了皇权,竟然做了杀兄屠弟、幽禁父皇这样的事情;宋太祖为了江山社稷,却也引发了陈桥兵变、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他们这些咋没留得一身骂名,反而郑庄公比他们柔和多了,却被后世文人骂的狗血淋头,实在是不公平。
郑庄公忍受了母亲35年的偏心,忍受了弟弟22年的叛逆,最终也只是把叛乱的弟弟赶出了郑国,却没有赶尽杀绝,虽然当时对一直偏心的母亲发了几句牢骚,当时所说的话难听了点,但却没多久就把母亲接回来侍奉,实在是有情有义、孝悌忠信,更何况,这一切事情的始作俑者其实是他的生身母亲。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始作俑者没有人批判,这个被动的受害者,却被后人说成“幽母杀弟,狡狯(kuài)性成,流秽青史”,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当然,作为儒家当道的文人墨客,抑或者史官们,最不能接受的是,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