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慈眉善目,嘴角微翘,像是含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它,衣纹飘逸,叠掌静坐,浑身散发出睿智与祥和。它,是来自千余年前的一尊犍陀罗佛像。
国庆假期来临之际,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陈重磅上新。汉文大藏经展厅升级,新增常设展——犍陀罗造像艺术展。该馆馆藏的犍陀罗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11件佛造像、菩萨造像与观众见面,带领大家感受犍陀罗的艺术精华。
这批犍陀罗造像中,最受关注的要属一尊1.24米高的佛陀坐像。馆方将其独立置于一间近30平方米的展厅中,为了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体验,还进行了取消玻璃罩,直接裸展的大胆尝试。步入房间,梵乐入耳,檀香沁人。聚光灯下,佛的那一抹微笑,穿越千年,给人无限遐想。
据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荣誉馆长王兴平介绍,起初,佛教是不塑像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作为象征。直到公元一世纪后半叶,古印度地区才兴起佛像祟拜,世界上最早的佛像——犍陀罗佛像艺术就是在那个年代出现的,也是后世所有佛像的源头,是中国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佛像的“祖师爷”,而且犍陀罗佛像往往以微笑的形象示人。
犍陀罗是从现在的巴基斯坦北部到阿富汗东部存在的古代印度王国,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被列为十六大国之一。由于在地理上起到了连接东亚、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世界的桥梁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信仰。公元1至2世纪,在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古犍陀罗佛教雕塑因此具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典雅,熔古印度的慈悲神圣。大气又尽显优美,崇高又不失精致。
佛诞、佛涅槃、佛国净土、菩萨坐像、菩萨立像……在另一间主展厅,各种造型的犍陀罗佛像都有着西方人的面孔,个个高鼻深目,有的还长着两撇弯曲的小胡子。文化融合的影响力在它们身上尽显。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还有一件珍贵的八王分舍利浮雕,浮雕右下方表现的正是分配舍利的场景。
该展不仅展示了馆藏犍陀罗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像,带领观众见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佛像艺术交流,同时呈现了佛经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史,叙述佛教文化与南京的渊源。南京是我国江南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古都。明代时,官方先后三次雕刻了大藏经,其中《初刻南藏》《永乐南藏》与大报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直接相关,而第三部《永乐北藏》亦与大报恩寺关系密切。本次展览,就呈现了相关史料,供观众赏析。
此次犍陀罗造像艺术展融合了精心的设计和特别的展陈效果,将造像的美感与力量感全部展示出来,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王兴平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国庆假期即将到来,欢迎游客前往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静心感受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深远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虞越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