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何离
近日,快递柜行业领头羊——丰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宣布其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这家曾因“超时费”风波而广受关注的企业,在经历多年亏损后,终于在今年前五个月实现扭亏为盈,遂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上市之旅。
那么,丰巢为何要如此急于上市?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原因和考量?
01 扭亏为盈,业绩回暖
丰巢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2015年成立以来,丰巢便踏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但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费用让其长期背负巨额亏损。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丰巢的营收分别为25.26亿元、28.91亿元、38.12亿元,虽然营收逐年增长,但对应的净亏损也分别高达20.71亿元、11.66亿元和5.41亿元。
然而,转机出现在今年,前五个月丰巢便录得了净利润7160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一业绩回暖,无疑为丰巢的上市之路增添了信心。
根据丰巢招股书,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丰巢拥有31.4万组智能快递柜,市场占有率6.1%。
02 8000万美元对赌“延期费”
丰巢急于上市,背后还隐藏着与对赌协议的较量。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丰巢,其中,顺丰持股35%,申通、中通、韵达各持股20%,普洛斯持股5%。成立初期,各方希望通过丰巢智能快递柜破解快递“最后100米”难题。
从2018年,中通开始减持丰巢股份,之后申通、韵达相继转让所持的丰巢全部股权。至此,“通达系”基本从丰巢的股东名单中消失,丰巢主导者变成了顺丰系。
丰巢先后获得中国邮政、红杉中国、钟鼎资本、鼎晖投资等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多轮投资。经过多轮融资及股权变动,截至2024年4月,丰巢估值250亿元。
在递交《招股书》前夕,丰巢与投资机构达成延迟对赌的协议,将原定的合格上市日期从2025年1月27日延迟到2027年1月31日,并为此支付了高达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5亿元)的“权利调整费用”。
这份对赌协议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丰巢必须加快上市步伐,以缓解资金压力和满足投资者的期望。
除了对赌协议的压力,丰巢还希望通过上市筹集更多资金,以支持其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近年来,丰巢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快递柜服务,而是积极向洗护、到家生活等增值服务市场延伸。这些新业务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业务线,也为其未来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上市后的资金注入,将有助于丰巢加速这些新业务的布局和落地,进一步巩固其在末端物流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地位。
03 商业模式硬伤难解
丰巢模式推出初期,一度引发资本的疯狂追逐,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发现,丰巢的商业模式依然存在巨大的硬伤,这或许会影响未来丰巢能否持续盈利。
首先是丰巢业务运营高度依赖快递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快递柜的铺设和运营需要与物业公司协商场地租赁,而快递包裹的投放则依赖于快递公司的合作。这种依赖关系使得丰巢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合作关系的变动可能影响其业务的稳定性。
事实上,现在很多居民小区和写字楼已经在清退快递柜,随着菜鸟驿站等模式的出现,丰巢无人快递柜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菜鸟旗下拥有超过18万个菜鸟驿站及一定规模的快递柜,对快递员单票存放费用为0.3-0.5元,高于丰巢,用户取件免费,但部分增值服务收费。
其次,丰巢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购置和维护智能快递柜,这些硬件设备的成本高昂,且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物业费用成为丰巢难以承受之重。场地租赁费用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第三,随着消费者对即时配送、无接触配送的需求增长,传统快递柜的服务模式面临挑战。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更快送达的配送方式,而非等待快递柜的存放和取件。
第四,菜鸟驿站、京东自提柜等竞争对手的崛起加剧了智能快递柜市场的竞争态势。各家企业纷纷加大投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为了吸引用户和快递公司合作,一些竞争对手可能采取低价策略,进一步压缩了丰巢的利润空间。
丰巢的使用体验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少消费者认为,在快递柜和驿站出现之前,快递员都会将快递送货上门。
但快递柜和驿站出现后,未经用户允许将快递放至快递柜和驿站的行为逐渐增加,甚至成为默认的规则。
黑猫投诉显示,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快递被放入快递柜,因未能及时取出产生费用。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