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作为工博会科技创新展中常设的高校展区,今年,来自海内外的75所高校携615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此亮相。

这些"上天入地"的成果,有的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有的带动产业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研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增长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内高校参展的不少项目,均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比如,北京大学参展的瞄准打造高性能小型化的芯片原子钟,产品100%实现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我国芯片原子钟领域的创新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大学"智能光储系统"由孙耀杰、王瑜团队与国网上海公司的张宇团队联合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阳光明媚的白天,系统会智慧地收集并储存多余的能量,为晚上的使用做好准备。当夜幕降临时,这些储存的电能将悄然释放,为家庭提供不间断的绿色电力。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全面引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复杂的环境和能源数据。经过多年努力,相关技术和设备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光储电站,以及多种工商业和家庭能源系统中成功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于今年6月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深海试验,并获得200多公斤多金属结壳、结核等深海矿石样品。此次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创新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推动深海矿产资源从勘探向开发,并为未来商业化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宁院士团队研发的实时监测仪,快速直测复杂高浓度溶液,从源头上削减5-8成的污染物产生。团队在光谱学基础理论、元器件组件及数字化技术进行原始创新,实现了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的突破,整体技术国际领先并在多个行业广泛采用。该成果每年为企业新增销售额12亿元,新增净利润3.8亿元。段宁表示,这有望改变当前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干预微观化学过程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锂离子电池性能几乎已经到达极限,全球新能源产业都在加速研发新一代的固态电池。参展项目中,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蒋永教授团队带来了高比能量的长寿命固态锂硫电池。于今年6月斩获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展"金奖"的固态锂硫电池,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依托环上大科技园建有2000平方米的固态电池产品试制线,通过共同孵化、中试验证,其技术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快速投入市场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企合作也让更多科技成果变得触手可及。东华大学赵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面料,有效解决了运动服的排汗导汗问题,让运动者时刻保持身体干爽。赵涛告诉记者,团队与鸿星尔克、Keep、GXG等企业合作,通过水疏盾技术的应用,使汗液传导能力加速70%,扩散蒸发加速50%。这些用上新技术的凉感T恤、速干裤、骑行服等,不少已上市销售且价格亲民,让更多人享受纺织科技带来的健康舒适。

为促进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本次高校展区还组织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投资公司、金融法律服务机构等深入高校展区淘金觅宝,并组织技术经理人开展"高校淘展"等。

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还将联动宝山区面向参展高校开展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专场宣讲会,并介绍宝山区"先投后股"试点等政策,吸引各大高校项目来沪落地。

作者:储舒婷

文:储舒婷 图:袁婧摄、各高校供图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