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

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樱桃河畔,

微风徐来,

“泾”彩不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跳动于乡村的音符》。

-点击收听朗读-

跳动于乡村的音符

在吴泾人的印象中,旧时的皮影戏、小清班和打唱班,在各自特有的丝竹声中拨动他们的心弦,带人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皮影戏

如今,人们娱乐的形式各种各样,大众的是街边热闹的广场舞,小资一些的是到影院观看4D电影,或到剧院欣赏戏剧,再不济还可以窝在家里看电视。而在旧时,由于条件有限,娱乐活动稀少,“皮影戏”出台,人们皆争相一饱眼福。一般人们熟知的是七宝皮影戏,其实,吴泾的塘湾皮影戏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的丝竹班表演(资料图片)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的美称。皮影戏的道具为皮影戏人像,用油浸牛皮刻制,头像可变换移插,足、腿、腰、手不能分离而能活动。人像上装有小捧梗两根,艺人赖以施出灵巧手腕操作,活动千姿百态。为旧时农村主要文艺形式之一,故乡邻闻某地有皮影戏演出,观赏群众远近云集,人潮汹涌,摩肩接踵。

皮影戏台务布置也较简易,要在搭设的高台上挂一白布制成的幕布,幕里燃点光度较亮的灯盏(后以汽油灯取代)。皮影戏全班人员都在幕内, 分别在前场、中场与后场操持各项工作。前场有上下手,二人握持皮影映演和一切唱词与说白对答,挑箱子负责选择临演的各类型人像与换插头像。中场奏乐二人,演奏粗细乐的各种曲谱,后场一人负责鼓场节拍与拖腔和韵。

最早时,塘湾的皮影戏班由陆浩云父子操演。

皮影戏演出的剧目都选择忠臣义将一类: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飞传》《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封神榜》等。细乐曲谱有平调、哭调、游调(用于探子出场)、花园调(奏于斩犯人时)。曲牌有《朝天子》《小更衣》等。

皮影戏演出兴盛期为每年做秋社与春节期间。陆家班还曾往奉贤、松江、青浦等市镇演出,观众买票入场。

陆家皮影戏班在20世纪30年代曾应邀至上海亚声电台演唱《封神榜》中《大破万仙阵》一出,历时半年之久,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陆家皮影戏班陆浩云收过黄生堂与曹锡贵两门生,黄、曹两人也组织过皮影戏班子,终因技艺不精,乏人问津而散,曹锡贵后改行说书。“文革”时,在“破旧立新”的浪潮冲击下,皮影戏班子被解散。

小清班

国乐队又谓“小清班”,1941年秋,浦右国乐队由一群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组成。这群年轻人有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豪迈气概,他们皆慨然解囊置办乐器。伊始,尚欠齐全,继后逐步添置。乐队先有老辈蒋宝生作启蒙,首学曲谱,继学演奏《梅花三弄》《快六》《行街四合》等曲。由于学员们勤学不怠,即由疏而熟,因成绩斐然而其兴趣更浓。遂置办珠花彩球,扎彩乐器、璀璨美观,受婚嫁、寿庆主翁青睐,邀请献奉、助乐添 兴。主翁对乐队人员均盛情款待,列为上宾,乐队人员欣喜满意,庆毕辞别时,以喜糖喜果相赠,另则不计其他报酬。然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因聘用渐少,热情消沉解散。

1946年冬,华家塘国乐队成立,这支乐队由华兆祥、蒋英发起组织,队员有十二名。出资聘请管寿昌与蒋姓两位老师,管、蒋两师在器乐演奏上技艺精湛,教授方法也高出一筹,学者情绪高涨,焕发起对乐队增添光彩的构思。遂至沪定制扎彩的珠彩饰物,演奏时乐器点缀得色彩缤纷、壮观别致。得喜庆户瞩目,邀请者日渐增多,成为一支不收费的乐队。曾参加闵行镇端午节,北桥庙会等竞艺活动,获得好评,但因这支义务性乐队 有损“门图”(指营业地域)打唱班经营收入,形成 矛盾引起不满,曾遭干涉。令人惋惜的是,这支乐队于1951年解散了。

打唱班

打唱班,指有“门图”(指营业地域)的营业性音乐团体,包括奏乐、说唱,应邀于婚礼、寿庆以及少数富有者丧葬活动,以渲染气氛。

打唱分洋台、高箱两类。洋台为可移动的小型戏台,充满洋气、一切精致美感,别出构制,既有雕刻花板,又有锦幛彩球。可以说是绚丽纷呈、异彩奇色,现场布景光彩夺目,为富人家喜庆增添豪华气派。

塘湾乡仅有袁连山的袁家“打唱班”备有大、小洋台各一台。袁连山承袭祖业衣钵。因他热爱事业,又善于审时度势,28岁时,见昆曲盛极而衰,而京剧反而兴盛,于是改弦易辙,到沪聘请一位苏兴林琴师,学习京剧演奏和演唱要诀,由于他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到京剧苏滩100多出,刃发于砺、初露锋芒。从此声誉鹊起,慕名向袁老拜师者接踵而至,他便开始纳徒授教,袁以师资责任感自勉,辛勤耕耘,培育出的梨园子弟不乏头角峥嵘。为袁家“打唱班”建立起了强大阵容,名声远扬,打唱业日益兴旺,收入自然也丰盈。

袁又耗资张罗起大、小洋台各一,构制精致,一人现场布置宛如小型辉煌戏台,加之艺员奏唱功底雄厚,可谓珠联璧合、旗鼓相当,令人刮目相看。其子仲秋、仲舟与子婿朱锦儒青出于蓝,皆富有唱做功底。过去提及袁家打唱班皆交口称赞。

袁家打唱班蜚声半个世纪,经受沧桑变易。新中国成立后,因时代变化,打唱班无人问津而解体。

打唱的另一种形式是高箱。旧时,殷实的人家一般选择高箱打唱班。塘湾的南片有张克明、姚金浦合组“高箱打唱班”。因乐器种类繁多,备有两只高箱盛放乐器,故冠以“高箱”二字。张姚两人皆袁连山门生,技艺亦属上乘,以往凡有事主雇聘,向与袁家打唱班通办合作,成一旗鼓相当的坚强阵容。现在张、姚两人都已故世,后继无人。

而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穷苦,遇有喜丧事、无力邀请班子,只能喊“搿头”一类,掌业人仅有二三人,乐器搿在胳膊中赴事主家,故名谓“搿头”。职司草率,只在宾客行礼时奏些陈曲滥调,收费低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他们希望通过文艺形式表达对祖国和共产党的热爱,因此,塘湾乡的秧歌、腰鼓、莲湘、歌咏等新一代群众性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

这本《樱桃河畔》文史汇编集,作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故土之韵”辑的组成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数百年来吴泾地区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演变,描述了它从江边村落、市井集镇、到工业重镇,再到国家级科技时尚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吴泾,正在以令人惊艳的速度蝶变,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宜居、宜学、宜业、宜创,未来不可限量。

2024年9月起,第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钟合

朗读: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 八(2)班 郭子禾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