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换上商人的衣服,直奔关羽的大后方,江陵。

这是219年11月,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谓路人皆知,蜀汉两路北伐已是箭在弦上。但是,性格狡诈的吕蒙不甘心做一个看客,他要做最后一搏。

孙权的心腹陆逊绕道西进,占据西陵,断绝关羽的退路。吕蒙则奋勇当先,借着茫茫大雾,白衣渡江。反观关羽这边,将士们猝不及防,狼狈逃窜,糜芳、傅士仁更是举城投降。

只见兵败如山倒,这位刚刚名震寰宇的汉末名将,壮烈的死在了东吴的屠刀之下。

关羽虽死,却给刘备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本来刘备徐图进取、步步蚕食,就像诸葛亮隆中对时一样,待天下有变,荆州、益州兵马齐出,破曹犹如探囊取物。可是关羽冲冠一怒,让蜀汉的前景顿时黯淡无光。荆州的丢失,已然触及到刘备的底线。

复兴汉室的进程陷入了停顿。在此情形下,唯有夺回荆州,刘备才能重新掌握统一天下的主动权。于是,他决心“为弟报仇”,出兵伐吴。

此议一出,举国沸腾,所有人都在做着“吞吴灭魏”的春秋大梦。

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强烈反对刘备的冒失之举,他就是赵云。

这位“从龙”时间较早,二十余年谨小慎微、不苟言谈的燕赵游侠断然上疏,指责道:

“当今天下,曹丕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为何要将兵锋指向东吴,与孙权为敌?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岂不是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嘛。”

如果说赵云的人生是一出戏的话,那么劝谏刘备就是整部戏的谢幕演出。

谁知道,谢幕之后,辗转百年,却迎来了新的高潮。神乎其神的“七进七出”,威严毅重的“截江救主”以及白璧无瑕、智勇双全的三国完人。

其中的渲染烘托,和他少有波澜的军事生涯,就像是两个极端。

不过,当我们回望赵云命运开始的那一刻,似乎一切,都已跃然于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云的“侠义”

燕赵侠义,是可以世代遗传的。

赵云所在的河北常山,自春秋、战国时代,就盛产游侠、名士。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燕赵之人性多敦厚,伤于迟重。”宋代大词人苏轼曾说:“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而清人孙承宗更是对燕赵子弟推崇至极:“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可是,赵云出生的时候,天下却少有名侠。皇帝年幼,宦官、外戚接连掌权,“党锢之祸”弥漫在整个北方,传统仁孝礼智信沦为虚妄,告密、陷害、诬蔑反而成了人人争相效仿的“致富捷径”。紧随而至的黄巾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军阀割据混战,百姓居无定所,天下一片苍凉。

191年,23岁的赵云得到常山郡守的认可,携带义从北上,加入公孙瓒的队伍。

当时,冀州袁绍实力雄厚,北方豪杰多奉袁绍为主,赵云的反其道而行之让公孙瓒既惊喜,又猜疑,他以迷途知返为由,多次询问,借此试探赵云此行的目的。然而,赵云却说:

“方今天下大乱,不知何人为明主,我只是投奔可以施行仁政的地方,以解百姓倒悬之危,并非是远袁绍,而亲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年,四处奔波的刘备也难能可贵的留在了公孙瓒处。在支援田楷的作战中,赵云、刘备一见如故,倾心相交。只是,刘备寄人篱下,难有出头之日。而公孙瓒好战无谋,骄矜狂傲。赵云为民请命的想法终究难以实现,故而打着兄长去世的旗号,断然离开了公孙瓒。

8年后,天下大变,河北沦为袁绍一家之地。士人们有的兵败自焚,如公孙瓒;有的寄居袁绍府中,如刘备,有的落草为寇,如张飞;有的直接投入了刘备的怀抱,如赵云。

性格里的忠正侠义,决定了赵云永远也不可能学会“识时务”,一旦寻找到施行仁德的主公,他会毫不犹豫的奔之而去,即使刘备已孤家寡人,身陷囹圄。

投靠刘备的赵云注定要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在邺城数年,赵云私下里招募了不少部曲,暗中为刘备谋划南下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勇无双的赵云

202年,赵云跟随刘备南下荆州。众所周知,汉末三国,刘备颠沛流离,屡屡客居他处,不仅没有自己的地盘,连部众也是少之又少。而在为数不多的战斗中,又有关羽、张飞坐镇军中。因此,赵云虽“从龙”时间较早,可参与的战事却微乎其微。

博望一役,刘备诱敌深入,火烧夏侯惇数千兵马,而赵云作为从属,只活捉了昔日好友夏侯兰。当阳长坂,甘夫人、刘禅在逃亡途中与刘备失散,赵云逆兵而行,在矢石交替之间,掩护刘备妻儿,安全回到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