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进入金秋十月,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今年国内楼市的"丰收"恐怕要大打折扣了。继年初以来的连续调控后,眼下房地产市场正酝酿着新的变化。这场变化,将深刻影响每一个置业者的决策,也将重塑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当其冲的,是楼市将告别疯狂,步入平稳期。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虽然房价仍在高位,但涨幅已明显收窄;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则出现了小幅回调的迹象;至于那些此前被誉为"潜力股"的三四线城市,则更像一潭平静的死水,难见波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几个。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是一以贯之的,从限购、限贷,到"房住不炒"的定位,无不体现了引导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的决心。疫情的冲击也不可忽视,它打乱了无数家庭的置业计划,迫使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购房预算。

面对变局,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纾困政策,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力图唤醒市场需求。但房地产调控向来是一场多方博弈,单纯依靠刺激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预期。无论是从供需面来看,还是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10月以后,楼市大概率将进入调整期,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实现软着陆的必经之路。

在整体降温的同时,二手房市场却迎来了久违的春天。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京二手房均价较新房低15%-20%。对于那些手持几十万首付、却难觅心仪新房的刚需购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定心丸。前些年,动辄就是上千万的学区房,如今打个七八折,也算是物美价廉了。

除了价格优势,二手房还有一个看家本领,就是地段和配套。很多二手房小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学校、医院、公园、地铁一应俱全。相比之下,许多新盘项目选址郊区,就算房子再好,也难掩"空城"的尴尬。对那些看重生活品质的置业者来说,学区房、地铁房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二手房交易中的猫腻也不少,房龄、户型、装修等因素更需要仔细甄别。但在一个估值回归理性的市场中,好房子终究不愁找不到买家。从这个意义上说,10月以后二手房的春天,或许预示着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多元的房地产时代即将到来。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值得期待,那就是保障性住房将提速建设。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已开工建设保障房5.5万套,完成全年目标的78.6%。在住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房价收入比畸高的二三线城市。

在高房价的重压下,无数年轻人为了多攒点首付,不得不忍受漫长的通勤,他们是"房奴"的同时,也是"车奴"和"单身狗"。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住房供给方式,保障房虽不能包打天下,但至少为中低收入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从这个视角来看,接下来各地保障房建设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保障房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配套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跟上,同时也要与商品房、租赁房市场良性互动,最大限度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10月以后,也许我们离"房住不炒"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对置业者而言,买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月以后,房地产市场的风向也许会发生微妙变化,但择房的初心不该改变。总有一个地方,它不在CBD,不在学区,但却是我们终将回到的地方,那里有爱,有欢笑,有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它的名字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