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琥珀》这篇课文,从1940年译成中文后,很快就进入学生阅读读本,在建国后的教材里,也一直活跃着它的身影,除了文革期间,这篇课文被拿掉,在多数时间段,各个版本的教材里,基本上都存留了《琥珀》。

如此说来,《琥珀》在教材中,可以是一篇少见的长驻客,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可谓是体量相当巨大。

但是, 《琥珀》在进入教材之后,改动还是挺大的,尤其文中的琥珀产生的年代,不断发生变动。

目前,《琥珀》一课,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点明了故事的发生时间,我们注意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

这里的“几千万年”的时间设定,其实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就是从2017年部编本开始全国使用的时候,才改成了这样的时间段。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琥珀》进入教材的变迁变动史。

《琥珀》这篇文章,原作者是德国的科普作家柏吉尔,其德文名字叫:Bruno H. Bürgel,按标准译法,应该译成:布鲁诺·汉斯·比尔格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译者顾均正在翻译这篇作品的时候,将其译成一个对应中国姓氏的“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似乎是中国人的德国人名:柏吉尔。

国内在翻译这位德国科普作家的时候,还曾经翻译成帕格尔。如在《材料家族新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1版)中,就将这位作者称之为德国童话作家帕格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国内对柏吉尔的身份处于稀里糊涂状态。在某度百科上,将其生卒年月标注为:1804—1882,而真实的作者生卒年为1875—1948 年,他一直活到二战结束后,也由于他所在的地域,而属于当时的民主德国(东德)公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度百科

某度百科上的画像,还莫名其妙地移用了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德文:Novalis,1772年5月2日—1801年3月25日,享年28岁)的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吉尔的照片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琥珀》的原名叫《玻璃棺材》,最早刊登在《中学生》杂志1940年第22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看初译时的故事发生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故事的开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好几千年了!”

在结尾部分,有一段总结的话,再次提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段:

“我们可以从此探测出发生在近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正如发生在目前的一样,并且我们从此知道,就是远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早已有可爱的小苍蝇和可恶的蜘蛛了。”

1941年6月,开明书店将包括了《玻璃棺材》故事在内的系列作品,合集成《乌拉波拉故事集》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注释本甲种第二册》中,收入了《玻璃棺材》。这个读本,是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读物。我们可以看一下原文,这本课外读物将《玻璃棺材》收入了书中,保留了故事的原来的叙事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的故事时间段部分如下:

“我的故事的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好几千年了!”

这与原文的设定基本是一样的。

1950年,由叶圣陶校阅、新华书店发行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首次收入了《琥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琥珀》能够进入人教社尚未成立前的中学教材,与叶圣陶有着很大关系。《中学生》杂志及“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都有叶圣陶在幕后的主导作用,建国后,叶圣陶在编写全国性的语文教材的时候,他之前熟稔的“开明”系出版的读物,必然是他的首选的教材来源。

1961年出版的《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1册》中再次收入了《琥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版本里,故事的时间地点,改成了“一万年前。”

在这前后,《琥珀》还相继收入《五年制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华东师范大学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出现在《北京市高级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3册》(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北京出版社,1961年8月版)中,课文名叫《奇异的琥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出版的北京市教育局小学教材编审处编的《语文第四册》中,课文还改名叫《一万年前的苍蝇和蜘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段时间,课文的开头部分都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科学界早就知道了琥珀的产生,需要至少四千万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可以找到一篇发表在《科学大众》1957年第3期上的《琥珀与煤精》(作者王鴻基)的科普文章,其中提到琥珀产生的年代距今已经四千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并没有导致《琥珀》一文的时间设定的修改,课文里改成“一万年”,只是顺应了原文结尾的时间设定,而作的一种文内的内部微调,可以看出,当时修改时间段并不是匹合科技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出于文内的逻辑自洽的需要而改动的。

文革后的首套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中也收入了《琥珀》,这篇课文也从初中的课文而下放到小学教材中,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课文作了进一步删减,减少了原文中的大段议论与细节,以使课文适应小学生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版本中,故事的时间也是一万年前。

在这个时间段中,《我们爱科学》1979年12期上,还全文重刊了《玻璃棺材》一文,时间也改成了“上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琥珀》一课基本在各版教材中都保存了下来,一直到部编本使用之前的2017年,当时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中,时间设定还是“一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的突出变化是部编本中,从初版本开始就将时间段改成了“几千万年”。也在这一小小的改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琥珀》这一篇课文保持了科学意义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今天看到一位网友对《琥珀》中发现“琥珀”的过程有质疑:

“正看这篇文章,孩子过来问我,这是啥,我说琥珀,你四年级学的课文,孩子哦了一声说,课文里写错了,琥珀刚挖出来外面还有一层黑色壳 看不到里面,我问他波罗的海琥珀也有黑壳吗?他说半透明的,晶莹剔透也不对啊,细想想还真是这样,买的琥珀都是打磨后才光滑透明,编者太疏忽了《琥珀》。”

我们找一本汪新文编著的《石不能言最可人:岩石、化石、宝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一书,其中介绍了波罗的海琥珀的一些知识,因为课文《琥珀》中的琥珀特指波罗的海琥珀,我们摘录如下,可见琥珀原石还是能够发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波罗的海沿岸,含琥珀煤层被海水冲蚀,琥珀就悬浮在沿岸的海水中。琥珀的形态多呈饼状、肾状、瘤状及拉长的水滴状。……琥珀溶于酒精。硬度2一3。非晶质体。油脂光泽,透明一半透明,性脆,贝壳状断口,折光率1. 593一1. 545,颜色多呈黄色、橙黄色、褐黄色或暗红色。最贵重的是含昆虫的琥珀,依昆虫的清晰程度、形态大小和数量而决定其经济价值。波罗的海琥珀呈各种黄色,由白黄色——带褐的黄色。有的透明,有的含弥漫状圆形气泡至不透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琥珀》虽然文章很短小,但因为作者的高超的栩栩如生的对历史场景的再现,让人身临其境,给人如同穿梭在时间隧道中,经历了一回跨越时间的时空旅行,经识了一场自然巨手在偶然与必然联手搭建的舞台中操纵的造化奇迹,它观照的是自然的神奇,也映照着人类的存在维度,引发着人类对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所以,这不仅是一篇科普知识介绍,也激发着人们反思着自我的存在状态,以更好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