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坛上,赵孟頫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作品被誉为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在上海,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董其昌,一个17岁便立志于超越赵孟頫、直入魏晋王羲之书风的书法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生于 1555 年的上海,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十七岁因字迹不佳屈居第二,便开启了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之旅。(ps:在明朝科举考试中对字体的要求相当的严格,字写不好,文章再好也不会有登科的资格,例如文徵明也是因字而落榜,哪怕在之后成功进入官场也是因字而常被人说三道四,最后不得不辞职回家) 这场考试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内心对书法的热爱之火。

从此,他选择了王羲之和王献之 ——“二王” 作为学习的对象,一学便是漫长的六十年。这六十年的岁月里,他不断精进技艺,潜心钻研,从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到改学虞永兴,再到后来认为唐书不如晋、魏,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等法帖。

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处,他得见大量名人法帖,眼界大开;于金陵见到朝思暮想的右军《官奴帖》,更是如获至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赋》作为古人蒙学的重要著作,董其昌一生曾多次抄录。这部作品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字形雅隽,潇洒自如,字体结构森然,布局巧妙。

董其昌善于运用杨凝式疏宕的布白方法,使字距与行距匀称整齐,呈现出舒朗的气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在墨色运用上,他强调运笔中的变化,一笔下来浓淡数层,丰富而有质感。

动感突出表现在长撇笔的舒展和线条的粗细变化上,从粗到细过渡自然,长横笔起笔和收笔呼应,中间呈拱形,尽显高超技艺。以 “生” 显秀,用笔洒脱,多用淡墨,奔逸绝尘,展现出灵动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赵孟頫得王羲之之实处,那董其昌则是得之王羲之之虚处。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空虚灵动之美,这种美需要细细品味,慢慢领会。《读书赋》便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初看时或许不起眼,但深入观察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禅意和空灵之气。它的笔画、单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点画灵动秀逸,章法疏散,结体空松,仿佛在纸上舞动,生动地展现了董其昌对书法的理解与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的学习书法历程,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从年少时的狂妄,到晚年的服膺,体现了在书法艺术上的成长。

他对 “二王” 六十年的心追手摹,对米芾和赵孟頫的高度关注,参酌李邕、徐浩、杨凝式的笔意,尤其对米芾行书的风韵异常赞赏,竭力吸收,最终自成一家。他的书法天赋极高,通过不断临习古人法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和他的《读书赋》,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书法的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美学原则 —— 大道至简,羚羊挂角。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