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 涂敏
七到八月,正值红托竹荪采收期。毕节市纳雍县化作林场内,一簇簇红托竹荪“破壳”而出,空气中满是竹荪特有的清香。遮天蔽日的杉树林里,数十位村民正忙着采摘。
“经过真空包装和冷链运输,这批竹荪第二天便会出现在云南、四川等地消费者的餐桌上。”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杨卫表示,基地共有红托竹荪1000亩,每亩可产鲜品300公斤左右,亩产值2.4万元。
航拍毕节市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化作林场始建于1958年,总面积9.2万亩,其中林地面积8.8万亩。所辖林区覆盖化作、寨乐等7个乡镇,森林蓄积量1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6%,是林下产业的天然“孵化地”。
2021年,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点——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邦兴尚农业生物有限公司分别领衔食用菌和中药材示范种植,通过“林菌+林药”轮作建设绿色产业基地。
基地内生长的红托竹荪。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杨卫告诉记者,红托竹荪采收后,再种植黄精、重楼等中药材,不仅实现短、长产业叠加发展,已出菇的菌棒还将成为中药材基地的有机肥。
作为食用菌种植的省级龙头企业,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10余种,年产菌棒3000万棒;贵州邦兴尚农业生物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
村民们正在采收成熟的红托竹荪。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已种植食用菌1600亩、中药材2000亩,预计产值7000多万元。形成了较完备的食用菌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产业园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以及中药材幼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
不仅如此,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还采取“林场+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建立了一条林下经济绿色惠民路。
村民们正在采收成熟的红托竹荪。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起垄、下种、覆土啥都干,每天有100元收入,一年大概有2万多元。”梁成艳家住化作乡安大挎村,已经在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务工3年多,对于“家门口”的这份收入,她很是满足。
“把技术教给群众,鼓励他们自己发展种植,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杨卫表示,2021年以来,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累计带动群众就业3万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300多万元。
林间草木繁茂,林下气象万千。化作林场以林下经济开辟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以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为引领,纳雍县已发展林下经济42.3万亩、产值6.7亿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