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219|“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走高原,需要的可能不是边防证,而是护照。”
这是中国最长的国道——G219,从新疆喀纳斯到广西东兴,沿中国边境绵延1万公里,名副其实的战略要道。
75年来,无数人在这里用血肉身躯,构筑起守护国土完整、守护边境安宁的钢铁长城。今天,沿边开放的新语境下,世代坚守的国门,也在更好地“开”。
“治国必治边”,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前往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省区,沿着219国道一路寻访,领悟这几个字的深意。
在这条公认的“国之大道”上,我们读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也看到开放合作、睦邻友好。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道。
山风吹过昆仑之巅,雪山环抱中,烈士墓一排排整齐排列,就像肃立的军阵。
康西瓦烈士陵园,海拔428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献身的上百位烈士。
今年6月,本报记者沿219国道,经三十里营房一路行至康西瓦。一路上,山连着山,看不到尽头。高原高寒,这里一年四季风雪不断,只有在夏季,路边才会短暂地冒出淡绿的小草。与烈士们日夜相伴的,是无言的雪山、无尽的疾风和奔流的喀喇喀什河。
走进陵园,穿过前方广场上“弘扬喀喇昆仑精神 践行卫国戍边使命”“先烈荣光 薪火相传”两排巨大的标语口号,沿台阶一路向上,就能看到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上面“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13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
烈士墓前,摆着苹果、橘子,很多碑前的香烟正燃着,地上的酒味依然浓烈——尽管地处昆仑山腹地的无人区,但英雄从未被遗忘,这里一年四季都人迹不断、香火不息。
同行的宣传干事郭帅告诉记者,在边疆部队,新兵下连,都要来向烈士报到;老兵退伍,也要来跟烈士道别;部队换防,都要停下来给烈士敬杯酒。除了部队官兵、路过的牧民、施工队、长途司机、自驾游客,还有人特地从千里之外赶来,只为给烈士们献一束花、鞠上一躬。
“陈红军是我老乡”“我和陈祥榕一样大”……记者在康西瓦时,某边防团也来此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官兵们在默哀、鞠躬、点烟、敬酒后,把墓碑擦了又擦。说起烈士们时,大家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亲近。
在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烈士的衣冠冢前,记忆很容易被拉回到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当时,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悍然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去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头部遭到重创。陈红军立即带人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王焯冉拼尽全力将战友推上岸……卫国戍边英雄们牺牲在维护国家主权的边境线上。
陈祥榕的墓前,摆满了他最爱吃的橘子,有战士用马克笔在一颗橘子上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陈祥榕18岁时写下的战斗口号,当时班长问他:“你一个‘00后’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陈祥榕回答。
戍守在“生命禁区”,喀喇昆仑的军人告诉记者,他们始终牢记,巡逻中爬过的雪峰、蹚过的急流、走过的冰川,都有前辈的足迹,都是英雄的印痕。高原遇险,他们会用“差一点进了康西瓦”来形容情况的危急,但他们早已在请战书中做好了打算——“如果我牺牲了,就将我埋在康西瓦,继续守卫祖国边疆。”
康西瓦,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有矿的地方”。对于高原边防军人来说,这里也是一座精神富矿。
纪念碑上的铭文提示着康西瓦烈士陵园的历史:“1962年10月20日……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进行了坚决的自卫反击作战……为了祖国的安全和各族人民的利益,全体指战员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辉煌胜利。”
作战结束后,烈士们部分被安葬在叶城烈士陵园,部分就安葬在了当时的康西瓦前沿指挥部附近。1965年5月,这里被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此后,牺牲在这个地区的边防军人相继安葬于此。2007年,这里进行了全面整修,并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人知道,219国道上长眠着一群为国捐躯的烈士。
18岁、19岁、20岁出头……记者在陵园发现,烈士们牺牲时大都非常年轻。一位游客细细端详着每座墓碑,说:“他们牺牲时还都是娃娃,但这些娃娃们了不起!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走高原,需要的可能不是边防证,而是护照。”
“康西瓦是我们高原戍边军人的‘精神加油站’。”战士们告诉记者,一座座烈士墓碑,就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永远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站好哨、守好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