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派人掘了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即李世勣,也叫李勣,字懋功)的墓之后,在里面发现了一套朝服,顿时觉得徐茂公是个聪明人,甚至有些狡诈,这是为何?
669年,李勣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其嫡长孙徐敬业继承了他的英国公爵位,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690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后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但李旦就是个傀儡,实际上由她掌握军政大权。
就在这一年,徐敬业及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为犯事而贬官,到地方担任司马、县令、县丞一类的小官,他们认为处罚太重,因此都感到十分不满。
有一次,徐敬业等几人在扬州聚在了一起,酒过三巡之后,就开始大发牢骚,众人最终竟然决定联合在一起阴谋作乱,而借口则是帮助李显恢复皇位。
不久后,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他就招募到了十几万兵马,并让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控诉武则天的罪行,发兵勤王。
不仅如此,徐敬业还找来一个容貌与武则天长子李贤相似之人,并散布谣言说李贤并没有死,并打着他的旗号号令天下,一时间从者甚众,起义大军就这样形成了。
武则天得知消息后大怒,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起初,徐敬业叛军的势头很猛,连续攻陷了几个州府,武则天感到更为恼怒,便削去了李勣的官职爵位,还收回赐姓李,改回原姓徐,并下令摧毁李勣的坟墓。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据说,李勣的坟墓被掘开之后,其尸骨被士兵鞭打,又被送往其旧封地东海郡传示当地百姓,但在其陵墓之中,并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物品,只有一套朝服比较显眼。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连连称赞李勣将身后事安排得滴水不漏,简直太狡诈了,她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过了几天,武则天得知东海郡的百姓将李勣的尸体拦下,并重新安葬在昌虑城东,李勣的后人还在昌虑城走失时,她也没有追究,只是将矛头直指徐敬业等人。
那么,武则天为何看到李勣陵墓中的朝服之后,就说他狡诈呢?
李勣,原本出身于瓦岗,后来跟随李密降唐,历经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尤其是他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建立了不世功勋,因此被封为英国公,位列宰辅,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李勣因为支持他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帮他制衡群臣,因此对他十分厚待,武则天也对他感激涕零,与其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669年,李勣生了重病,李治十分忧心,便册封他的弟弟李弼为司卫正卿,让其能够留在京城照顾兄长。
就在李勣去世的前一天,将弟弟李弼叫到床前,说要将家业交给弟弟掌管,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弟弟,说自己死后不要用金银陪葬,只需要给他换上常服,并将一套朝服(包含一顶三梁进德冠在内)作为陪葬即可,他希望死后可以穿着朝服去见先帝李世民。
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
第二天,李勣就去世了,李弼便按照他的嘱咐行事,将朝服放入棺椁。
李治还亲自为他送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安葬在李世民的昭陵附近,并仿照汉代卫青和霍去病陵墓的做法,修建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形状的建筑,以此表来彰他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李勣作为功勋卓越的英国公,又是当朝宰辅,按照礼制,是可以用许多贵重物品作为陪葬品的,这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当时大多数权贵的做法,为何他却不要金银,只要一套朝服呢?
其实,这正是李勣的聪明之处。
先说一下李勣的那套朝服,除了他作为一品大员穿的服饰之外,还有一顶弥足珍贵的三梁进德冠,是李世民赏赐给他的,这种帽子只有功勋重臣才有资格得到,而且必须是三品以上高官才配穿戴。
李勣之所以不用金银陪葬,而是用一套朝服陪葬,其实是在展示自己的忠诚,并为后人的安全上一道保险。
我们都知道,李勣是瓦岗投降过来的,虽然深得李世民、李治信任,但他对旧主李密的感情也很深,曾在李密去世之后为其收尸并举行隆重葬礼,还为其披麻戴孝。
不仅如此,李勣还曾为结义兄弟单雄信求情,为此不惜辞去官职,而在单雄信死后,他又将他的几个儿子收养。
可以说,李勣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但这显然容易遭到皇帝猜忌,尤其是他军事才能卓越,大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比如李世民表面上对他很好,但实际上对他很不放心,在很多方面都在提防他,甚至算计他。
比如说,李世民去世之前,故意找了个借口将李勣贬黜到叠州任职,然后让李治继位后再召他回来,李世民用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让他始终为己所用,这显然是一种不十分信任他的表现。
当然了,李勣也心知肚明,因此他从来不居功自傲,面对李世民和李治的恩宠,他常常感到惶恐,想尽各种办法推辞。
总的来说,李勣既是个富贵知止之人,也是个低调之人,甚至有时候为了展示忠诚,可以毫无原则地支持李唐皇帝,比如支持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事。
可以说,李勣一辈子都在努力洗白自己,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他看到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功臣的儿子,要么败光家产,要么惹是生非、祸及家族,而他的几个子孙也都不太省心,因此感到十分担忧。
尤其是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他虽然觉得徐敬业能力还不错,但他从来不看好徐敬业,甚至有一次借相面不好为由,断言徐敬业未来必定会断送家族前途。
为此,李勣在去世前做了一些安排,让老成持重的弟弟李弼代替自己掌管家业,并管教他的儿孙,只要有人行为不端,任由李弼打骂,甚至将其杀死也可以。
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
李勣觉得这样还不保险,万一有一天儿孙真的闯祸,该怎么办呢?
于是,李勣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不用金银,只用一套朝服给自己陪葬,一旦儿孙惹了大祸,自己的陵墓必将被毁,但皇帝如果看到他墓中的陪葬品,或许会网开一面吧。
尤其是那顶三梁进德冠,既是他与李世民深厚感情的见证,也是他效忠唐朝的证明,他相信只要后世皇帝看到了这顶帽子,一定会给他几分薄面的。
而事情正如李勣所料,他的孙子徐敬业就为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但他有先见之明,化解了这场危机。
武则天因为徐敬业造反而迁怒李勣,派人将其掘墓鞭尸,但当她看到李勣墓中的一套常服之后,立马就意识到,这是李勣刻意而为之的,李勣在用这套朝服向她喊话,自己是忠于大唐的,也是有功劳的,就给徐家一条生路吧!
武则天本以为会在李勣陵墓中找到大量金银财宝,以此作为徐家的罪名之一,结果只有一套朝服而已,这让她感到惊吓,也不得不佩服李勣果然是老谋深算、聪明狡诈。
后来,徐敬业因为放弃攻打洛阳,而是镇守在有天子之气的金陵,因此错失良机,被朝廷军给击败了,武则天愤怒地下令将他及弟弟徐敬猷斩杀,但对于徐家其他人则网开一面,尤其是李勣的另一个儿子李思文(徐敬业父亲早死,李思文是他的叔父),还被武则天委任官职。
武则天称帝之后,也不忘记李勣的功劳,让其配享唐高宗庙廷,算是继续承认李勣的功绩和地位了。
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更是为李勣彻底平反,不但恢复他的爵位和官职,将他的尸骨重新安葬在昭陵附近,还为他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陵墓,并将李治为他写的三千余字碑文刻在一块神道碑上,神道碑则是由像龟的赑屃(bì xì)驮着,这在臣子当中是很少见的。
不仅如此,自唐中宗李显之后,唐朝历代皇帝都没有因为徐敬业谋反而贬低李勣,反而对其推崇备至,比如唐德宗将他评为功臣第一等,又说他是名将上等。
而李勣的子孙,在唐朝也依然是贵族,虽然英国公的世袭断了,但徐家家族庞大,许多人都在朝为官,似乎并没有受到徐敬业谋反的影响。
而徐家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全并生存下去,还在于李勣料事于先,来了个后手,结果还真派上了大用场。
如果我们细读李勣的生平,就会发现他确实有谋略,而且是个狡诈之人,他的忠心其实并不都是真心,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目的只是为了自保。
比如说,当初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都得死去活来之时,李勣就作壁上观,尤其是李世民问他关于李建成的情况,也闭口不言,他因此置身事外,等到李世民继位,认为他至少没有帮助李建成,便继续倚重他。
再比如说,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故意将李勣贬黜到地方任职,他其实早就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因此欣然赴任,后来李治果然召他还朝,他便对李治表现得十分忠心,为此不惜丧失原则,与许敬宗等人为伍。
而随着李勣年纪越来越大,他也越来越狡诈,比如有一次李治问群臣为何不进谏,别人都不说话,他却对李治说,“所为尽善,无得而谏”,意思是李治的行为尽善尽美,大臣们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李治知道他是在捧自己,因此不认为他是说假话的奸臣。
(李勣)年愈老,智愈猾,高宗问以群臣不谏,而曰“所为尽善,无得而谏”,知高宗之不以己为佞也。则以党义府、敬宗,赞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禄。
因为李勣处处讨好李治,所以李治对他十分厚待,比李世民的做法还好好,而他也因此保住荣华富贵,地位也异常稳固。
可以说,李勣不但是一代名将,做人也是极致水平,尤其擅长揣测人心,因此他故意用一套朝服作为陪葬品这件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