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如今的后发国家中,中国是少有的实现了工业化的一个。其他的后发国家,无论是印度还是巴西,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真正的摆脱农业国家的帽子。而作为后发国家中的唯一一个例外,中国的工业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
甚至我国的这种优势,到了西方媒体的口中,就成了中国抢了其他国家的饭碗,“断绝”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虽然这是西方媒体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一种说法,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工业实力真的很强!
不过这个很强到底该如何定义?真的“断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了吗?
(中国工业)
一、中国的工业化基础
中国的近代工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最初在中国建立工厂的其实是来自英国的外商,最早的记录是1845年英国科拜船坞进入中国,这也是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开端。在此之后,外商纷至沓来,清政府内的部分有识之士也开始自主发展国家工业。
但是清政府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有着一个特点,那就是局部产业的局部化过于严重,其往往只服务于国防,对外贸易以及服务业等少数行业,从而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
包括外商在内的中国工业很难对外形成系统性的竞争优势,而在内部中国民族工业因为缺乏充足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以及制度,又无法对外商形成竞争优势。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帝国覆灭以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可以说百年来中国很少有人真的解决或者有能力尝试解决过这个问题。
(英国外商)
由于这样的问题,也导致当时中国的主要工业基本上全部集中于能够快速变现且易于发展的轻工业,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黄金时代”,其实也是以轻工业为主的时代。
中国第一次较为完善的工业计划,其实是1943蒋介石提出的《战后各种工业建设计划总述》,这份文件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了中国未来重工业的发展方向。不能说蒋介石帮助新中国打下了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但是他至少算是开了个头,在四川和云南等后方建立了基础重工业。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最先效仿的是苏联的工业化经验,大力发展重工业。但是中国当时的局面和苏联比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同的,俄罗斯帝国在一战前夕依旧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帝国,中国虽然也是一个农业国家,但是已经存在一定的轻工业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得到了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156计划”帮助我国建立了1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146个重工业项目,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中国建立了921个中大型工矿企业。
(蒋介石)
中国从连一支笔都要进口的国家,变成了能够独立生产汽车、战斗机甚至军舰的国家。156重点工程帮助中国奠定了现代工业化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一次工业移植,帮助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门类。
但是最为重要的是,156工程帮助中国建立了规模优势。以印度为例,印度被英帝国经营了上百年,英帝国在印度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的重工业完全比不上印度,甚至就连轻工业都有一定的距离,当时印度是亚洲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工业国”。
然而在“156重点工程”之后,中国的整体工业实力已经完全赶超印度,成为了除日本之外亚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不过和当时的亚洲国家比真没什么好骄傲的,而“156重点工程”同样帮助中国建立了后续发展的源动力,也就是对科学的重视。
(156工程)
中国因为落后的科学态度连续错过了多次工业革命,但是今天的中国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错过冷战时期的产业革命。1956年主席提出“向科学进军”,此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原子能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
中国是亚洲现代科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意识到现代科学重要性的国家之一,在这一点上战后中国和战后日本的起步时间几乎相同。但是日本需要“戴着脚镣跳舞”,而我国则稍显轻松。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中国的工业化实力如此强劲了,早期就打下了足够的基础。因为以上由156工程引发的两点原因,最终导致中国在制造业上相比其他后发国家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
(苏联专家)
二、成本优势
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全世界第一,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可谓是当之无愧。中国工业实力的强悍是综合性的,但是其中体感较强的自然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早在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占比就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的20%。
而在今天,这个数字要更加高,也就是说至少全球四分之一的消费品都需要由中国来提供。如果有一天中国突然从地球上消失,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将会陷入新一轮的“大萧条”。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西方国家始终不敢对中国动武的原因,因为对中国动武就意味着全球性经济危机。
(中国工业)
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傲居全球的制造业规模,其就是建立在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成本上。因为中国的工业规模,所以中国相较于其他后发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有着较强的组织效率以及生产效率。因为重视科学,所以我们的工人有着较为不错的劳动技能。
而因为中国是一个后发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着较低的劳动成本。这就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了欧美西方国家输出低端产业的最佳选择。这也使得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工业移植,只不过这一次是西方向中国移植。
其规模相较于156重点工程,可谓是不逞多让。其实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已经在尝试向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南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工业移植。但是其与中国相比,是基本不具备什么太强的竞争力的。
(中国工业)
除了工业基础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完善的全产业供应链,就是我国的工业化壁垒。我国地大物博,从原料到上下游加工厂,全部在国内都能够搞定,足够方便稳定,就是工业的核心。
对比起美国和越南,美国早已缺少完善的产业链,很多东西自己都造不出来,还需要漂洋过海去其他国家购买。而越南等国家,虽然劳动力更为廉价,但矿产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缺乏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让其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我国。
拥有众多优势的加持,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不假,但西方媒体所谓的我国“断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却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中国工业)
三、断了其他国家的道路?
对于其他后发国家而言,他们难以做到像我国一样,自己去大规模投资铺设全方位的上下游产业链。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想要发展工业其实不算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至少发展基础工业不是。但是问题在于,在如今的市场化经济形式下,其他国家大规模发展工业也依旧难以竞争过我国。
因为这些国家不具备规模优势,所以他们的发展成本首先就很高。在他们花了大价钱完成了工业化之后,他们的人工成本又比中国更高,而他们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又低于中国工人,这也导致他们的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
而这一系列因素反应在市场上,就是其产品的售价远高于中国产品。那么其既然不具备价格优势,那么其产品自然没有销路,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发展工业化本身也就丧失了一些意义。当然他们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中国工业)
事实上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很多国家的确都是在走这样的道路,帮助美国和欧洲生产一部分工业零件,借此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的路,其他国家很难学,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除了自然矿产等资源外,我国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前期的基础准备,打好了基础,其他国家想学习也学不全,唯有印度和我国的国情较为相似。因此不管他们怎么做,也难以超越我国。
同时这也并不代表我国走了其他国家的路,就让其他国家无路可走了。其他国家难以做到全,但可以从某些行业下手,做精某一方面。
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贸易体系,织起了一张大网,让周边许多国家都能一起进来合作,帮助他们发展其国内的工业。在这样互利共赢的环境中,又何来“断绝”别人工业化道路一说呢?
(中国工厂)
反而是某些西方国家扶持自己的小弟,喜欢走捷径,不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基础工业,就想着钻空子,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断了别国的工业化道路。
在如今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迈上去工业化的道路,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完成之后,大家也能够见到更多周边国家生产的产品。未来的世界,远不止“Made in China”。
参考资料:
[1]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探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3,16(01):26-41.[2]盖元臣,于泳跃.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02):1-5.
[3]张弓,王庆,何倩.制造业企业成本国际比较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S1):24-27.
[4]毛建青,陈文博.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8,31(05):46-5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