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个家长在某乎上提了个问题,说他曾经跟孩子承诺,如果孩子能连续三年考年级第一,就奖励孩子5000元。
结果孩子还真争气,真的连着拿了3年年级第一,但家长却反悔了,不想给孩子5000块钱。
家长问怎么办?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问题下面肯定是一片批评之声,家长这么做肯定是不对,答应了孩子办不到,辜负孩子的努力和信任,简直太过分。
我是觉得啊,问题中描述的情形还是稍微有点小极端的,连续3年,还考年级第一,这是多大的难度呀?
别说年级第一了,就是全班第一这样的目标,我都不敢给柚子哥立。
家长定的奖励也不少,5000块,对孩子来说绝对是笔巨款,都是大手笔。
家长在定目标许承诺的时候,是出于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和表现良好的初衷,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么高远的目标,孩子竟然实现了。
这时候家长觉得5000块赌大发了,没做好兑现承诺的准备,想反悔了。
这种事不算个例,前几天我还听朋友家孩子跟我吐槽她妈呢!
2
朋友家孩子现在六年级,在暑假之前,也就是五升六的期末考试,她跟妈妈搞了个对赌协议。
如果期末考试语数英能都在95分以上,暑假就带她去迪士尼玩。
有了迪士尼这个动力,孩子期末考试很上心,也很积极,考完试果然不错,语文95,数学和英语都是96,算是完成了对赌事项。
知道成绩之后她高高兴兴找妈妈兑现奖励,结果,妈妈刷了几天迪士尼攻略之后,反悔了。
暑假的迪士尼,还是挺恐怖的,感觉全国的小学生都去迪士尼了,门票涨,速通涨,人更多。
妈妈觉得暑假去不划算,上海暑假又热,迪士尼人又多,花钱多,体验还不好,不如等暑假过了找个周末再去。
而且,妈妈还得请假,一想到浪费宝贵的假期去这么性价比低的地方,还不如趁着暑假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然后妈妈就请年假定了去草原的行程。
孩子没去成迪士尼,很不开心,从暑假一直念叨到开学了。虽然妈妈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孩子就是不开心,还说以后再也不相信妈妈说的话了。
听着孩子跟我吐槽,我还是挺开心的,至少她没有憋在心里,把不满意发泄出来总是好的。
我跟孩子一起“批评”了妈妈,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一定会遵守承诺的。
朋友私底下跟我说,她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她本来想着去哪里玩都是玩,当初就随口那么一说,没想到孩子这么上心,念叨好几个月了。
以后再想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可得深思熟虑,不能再轻易许诺了。
3
有网友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父母曾答应她生日时送她一只梦寐以求的小狗。
然而,生日当天,小狗并未出现,父母又说下次过生日给她买只猫,结果,这个“下次”一等就是很多年。
网友说,每年的生日都是在期待—失望—再期待—再失望中度过,过了几年,她便再也不期待,不再相信父母的承诺了。
现在,网友自己有能力养小动物了,那份童年的期待永远地变成了遗憾。
即使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每当想起这件事,网友还会感到一阵心酸和失落。
其实吧,父母也是人,难免有错误估计形势,说了大话没办法履行承诺的时候。
偶尔一次半次的不守信,如果能认真跟孩子解释,告知孩子不守信的前因后果,给出态度,也不至于完全丧失孩子的信任。
如果父母一次次失信,孩子长期不守信的父母,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承诺不可靠”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还可能延伸到对周围人和社会的信任上。
他们可能会变得不再轻易相信他人的承诺,甚至在自己做出承诺时也变得犹豫不决、缺乏责任感。
作为家长,还是要严肃对待与孩子的承诺问题。
在许诺前,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确保承诺的可行性和兑现的可能性,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过高期望而许下难以实现的承诺。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兑现承诺,家长应及时与孩子沟通,解释原因,并寻求孩子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坦诚沟通,可以减少孩子对家长的误解和不满。
当无法兑现原承诺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替代方案,以弥补孩子心中的遗憾。
最后,不管是家长对孩子,还是其他人对孩子的承诺,我们都要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变数和不可预测性。
有时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兑现承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自己或不重视自己。
还有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次两次的失信可能是偶然,但三次四次的失信就不要再抱有期望了。
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别人,都是如此,早点看清现实,可以避免很多失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