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219|“主动要求要放弃、要下去的,基本没有”
这是中国最长的国道——G219,从新疆喀纳斯到广西东兴,沿中国边境绵延1万公里,名副其实的战略要道。
75年来,无数人在这里用血肉身躯,构筑起守护国土完整、守护边境安宁的钢铁长城。今天,沿边开放的新语境下,世代坚守的国门,也在更好地“开”。
“治国必治边”,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前往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省区,沿着219国道一路寻访,领悟这几个字的深意。
在这条公认的“国之大道”上,我们读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也看到开放合作、睦邻友好。这背后,正是一个大国的强盛之道。
巍峨的喀喇昆仑山脉屹立在我国西部边陲。这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是我国与多个国家的边界所在。
今年6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喀喇昆仑深处的天文点边防连。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边防战士在这里扎根,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着祖国边疆。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天文气象勘察工作者在一座无名山头上测定天文气象,将那座山头命名为“天文观测点”。1959年5月边防部队在此设卡时,就将那座哨卡命名为“天文点哨卡”。
目前,天文点边防连的营房位于海拔5190米处,前哨班的海拔则接近5400米。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45%,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全年七级以上大风要刮140多天。一下车,记者就感受到了大风的威力。虽然当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但只要相隔几米,就会因为风太大而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
2015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天文点边防连“团结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荣誉称号背后,是战士们常年的坚守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为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天文点自建连以来,已有多名官兵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牺牲在这里。为了生存,这里有最团结的集体。每年新兵刚到连队时,班长都会在深夜查寝,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送来新的氧气罐。执行巡逻任务有时需要睡帐篷,干部都是睡在风口,让战士们睡帐篷里面。
度过高原反应适应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战士们就要参加艰苦的边防巡逻。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天文点边防连战士弋鹏源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头告诉记者,那里就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首战告捷的地方——红山头,如今是新兵们参加巡逻执勤前的“秘密基地”。
顺着这个话题,弋鹏源打开了话匣子。他是河南登封人,19岁就来到天文点,已经在这里驻守了11年。“我这个年份不算什么。”弋鹏源摆了摆手,在我们连队,还有坚守了20多年的军官和老兵。刚到高原时,他也感到不舒服,差不多用了一个星期才逐渐适应,“新兵刚上来反应特别严重的有,但是主动要求要放弃、要下去的,基本没有。”
在长期坚守中,喀喇昆仑的边防官兵逐渐形成了“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在这股精神的感召下,战士们都愿意像个钉子一样,牢牢扎在岗位上,为保卫边疆作出自己的贡献。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边防官兵的付出。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天文点边防连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已经逐步实现了“氧气自由”“热水自由”“蔬菜自由”。
“生活条件比我刚来时好太多了。”弋鹏源说,十多年前,部队用水需要到距连队30多公里的冰湖凿冰取水,如果在冬天,一天下来可能只能拉个一两车水回来,大家都得省着用。现在部队建起了专门针对高原环境下取水用水研发的保温水井房,只需按一个按钮,几分钟就能装满一车水。制氧方舱、蔬菜工厂则让战士们在营房休息时不被缺氧困扰、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记者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