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0日下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在首都宾馆举办。中国、阿根廷、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卡塔尔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黎巴嫩委员会、马来西亚委员会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等机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次主题沙龙采取“2+2+1”的组织形式,由两项成果发布、两场嘉宾对话、一次主题观摩接续进行,特别邀请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和国内高校的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展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成功经验,沙龙特别邀请了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做出贡献的国际国内专家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代表、在京高校知名专家教授等,通过经验分享,共同谋划好开启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新起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篇章。

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

在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先后发布2024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成果和《文化遗产管理能力框架——文化遗产从业者核心技能与知识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应社会公众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强烈意愿,北京市于2021年创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搭建起社会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平台。2021年至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直接和间接参赛人群超过百万人次,传播总声量接近4亿人次,大赛的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充分发挥了让公众了解北京中轴线、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在保护中共享发展成果的作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感谢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心支持和踊跃参与,本次沙龙特别设置颁奖环节,邀请10位大赛获奖选手代表来到现场,接受属于他们的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遗产管理能力框架》列出了198项已确定的文化遗产管理能力,阐明了当下文化遗产从业人员和文化遗产组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文化遗产管理制定了全面、跨学科和多层面的专业标准,将为文化遗产从业者个人和文化遗产组织处理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种种挑战,提供重要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题沙龙——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题沙龙——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愈发重要。上半场嘉宾对话环节,国内外嘉宾围绕“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对话。

哈萨克斯坦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阿斯卡·阿德拉克曼诺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的开放以及学习借鉴谦虚的态度,帮助中国在过去几千年取得了发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当然也是古代和现在中国人民包括北京的居民所作的贡献,这也极大地鼓励了我们的政府和当地社区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肯尼亚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彼得·恩古雷致辞时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一个独特的文化遗产,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类似的遗产能够与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丰富度相比,它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它被保护得非常好。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黎巴嫩委员会名誉主席贾德·塔博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人们息息相关,需要有人的参与,有社区的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当仅仅是由专业人士或者是由政策制定者进行的,人民和社区都需要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当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马来西亚委员会主席张建文认为,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让人类居住区和社区更加具有包容、安全和更具有韧性。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社区的宜居性和社会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认为,世界遗产与周边社区密不可分,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希望发挥好世界遗产平台专业机构的力量,继续做好国内的各种遗产的保护管理,以监测手段推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列举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做法,通过举办大赛、大讲堂等活动,市民们已经爱上了北京中轴线,这是申遗最重要的成果。他认为,遗产保护是一个抓手、一个平台,遗产保护是为了人民,文化遗产一定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

东南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管理学会秘书长董卫认为,应在中国传统社会首都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更好地理解北京中轴线的意义。

古都文明对话——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

古都文明对话——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5月以来,北京市先后举办两次“古都文明对话”活动,收到良好的反响。今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宣布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在本次北京文化论坛期间,特别举办第三次“古都文明对话”活动,作为本次主题沙龙的下半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立新表示,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秘书长杜越认为,文化遗产能够使我们进行相互的欣赏,因为文化遗产都有普遍的价值,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了解文化遗产进行文明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聚焦。

阿根廷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米盖尔·安杰尔·希尔德曼认为,文化方面需要的是内心,更多关乎爱和精神,我们需要热爱人类,热爱一切,有了爱就可以解决共享,就可以相互理解,就可以相互接受,有了接受就可以一点一点了解彼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相互更加接近,并且实现和平。

哥伦比亚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劳拉·安德烈亚·吉列姆·格洛丽亚表示,文化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可以传递价值观,让人民达成了和解,可以同心协力建设国家,发挥我们的创造性。

卡塔尔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纳赛尔·欣扎布表示,成员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努力,加强文化间对话,保护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促进国家间的相互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明间对话的承诺与本次论坛的目标完全一致。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主持时表示,文明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由游牧、农耕、机械、电子到今天人类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融合。文明对话是从自己走向世界,是从中国今天看到未来,文明对话是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希望共同拥有我们美丽的家园——这个地球。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认为,文明对话不是发现你比我更先进、我要学习你,是通过你发现我,而且通过你来发现这个世界,见你、见我、见世界。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对话是为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文明需要借鉴,因为文明有差异,差异就是价值,价值就需要传播,对话就是一种传播的有效形式,而且非常直接。

西班牙凯怡酒庄董事、北京浙江商会执行会长郎旺凯认为,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一场跨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样的对话机会,让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表示,文明对话不仅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更是全球合作的桥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文明对话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态度进行。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吕宇翔表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只有充分地交流,文明互鉴,才可能让世界的文明保持旺盛的活力。文化遗产传播的首要目标就是发现文化遗产的共同的价值,更多的挖掘和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从兴趣的角度去接受这样的文化遗产,促进国际和国家之间更深入的交流。

为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专门成立“文明对话专项基金”,助力文明对话相关活动的举办。当天的主题沙龙上,熊澄宇教授与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松共同为“文明对话专项基金”揭牌。

主题观摩

主题观摩

正阳门是北京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遗产点,也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一组城、箭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与文化内涵。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集中展示了中国社会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题沙龙选取了正阳门箭楼作为主题观摩场地,让嘉宾沉浸式打卡,“触摸”北京中轴线文化。出席活动的嘉宾近距离了解正阳门历史文化,参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专题展”,深入领略北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丰硕成果,感受首都壮美空间秩序,进一步了解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丰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