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植物入侵,很多人是闻风色变。毕竟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对我们的生态造成巨大威胁。

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一种植物,在国外可谓是声名狼藉,每年花费数亿资金也难以有效控制其数量。可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材——就是洋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姜并不等于生姜

很多人认为洋姜带有姜字,且洋姜和生姜外形酷似,以为两者是相似的东西,但两者却并不是同一物种。

洋姜又名菊芋,为菊科向日葵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向日葵是亲戚,高一至三米,开花时圆盘状的花冠酷似向日葵,颇具观赏性,成熟后块茎形状多为纺垂形。而生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颜色比洋姜更黄,并且生姜难以开出小黄花。

两者口感上也有很大区别。洋姜生食味道甘甜清脆,腌制后可作为凉菜食用,酸甜爽口,既开胃又下饭,而生姜因辛辣味重,难以下咽,多用来调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姜是外来物种,原产于美洲,后来经欧洲传入到我国,成为一种小众化的蔬菜,在农村地区广泛种植。

国外洋姜泛滥成灾

但是在欧洲,洋姜可是声名狼藉,烂在地里,无人食用。这是咋回事呢?

其实欧洲人引进洋姜时,不知道它如此“霸道”。

17世纪,欧洲人在北美发现了洋姜的身影。他们只是觉得这小黄花很漂亮,于是便把它当成观赏植物引入,种在各个角落。由于没有天敌制约,洋姜很快一发不可收拾,没过多久就把野外占领了,而且每年还以20倍的速度扩张,河道、废墟、农田甚至是垃圾堆里都能发现这种植物。

洋姜这样肆无忌惮的繁殖,就让当地的农场主怨声载道。因为他们每年要花数万英镑去清理洋姜。并且洋姜位于地下的根茎是长成一片一片的,还非常难清理干净。据统计,欧洲各国每年要花费上亿元来清理洋姜,实在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遏制洋姜的泛滥,欧洲人那是想无数办法。比如引进天敌——南美甲虫。但奇怪的是,这些甲虫被引入后,洋姜的泛滥并没有受到限制,还导致本地的植物受到了甲虫的侵害,真是抱着木材救火——帮倒忙。

这样,当地人就很头疼,漂亮的小黄花如今却变成霸道的食人花。有人疑惑,为啥老外不能和我们一样,吃掉不就行了吗?然而,欧洲没有食用洋姜的习惯,最多拿来调调味,而不是像咱们一样把它当成一盘凉菜,所以欧洲人只能把洋姜当垃圾铲除掉。

但是洋姜漂洋过海来到我国的时候,待遇那是不止强了一星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九十年代洋姜大受欢迎

洋姜明明是舶来品,传入我国后,怎么没有像水葫芦一样人人喊打呢?

要知道,水葫芦的蓝色小花,清新淡雅惹人喜爱,但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杂草不生,水面泛绿,臭不可闻。洋姜的小黄花阳光明媚,也招人喜欢,同样也让人担心,会不会走水葫芦的老路呢?

事实上并没有,只有咱们国家,洋姜越是疯长,越是开心。为啥呢?因为老外不会吃啊,他们只知道洋姜的花好看,却想不出这地下的疙瘩能派上什么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某段时期,洋姜曾是救命粮。

过去我们刚刚建国的时候,很多人连吃饭都成问题,为了填饱肚子,甚至有人啃树皮吃。之后人们发现,吃什么树皮呀,生命力超级顽强的洋姜难道不香吗?

洋姜适应能力非常强,它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不高,在哪里都能生长,既能耐贫瘠,也很耐干旱,随便找一块地就能活。扔下几粒洋姜种子后,不怎么管理,就能活一片,持续收成时间还很长,十年内都不需要再种。因此在八九十年代农村地区随处可见洋姜的身影。

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选择的食物也多了,洋姜这样一种下去就侵占其他农作物的生存空间,也不是办法啊。于是,农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洋姜喜欢扩张领地,我们就不把它种在庄稼地里,种在砾石堆等地,这样就不怕它抢占庄稼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姜用途多多

而且洋姜的用处多多,除了吃,还有其他用途。

以前,在农村里,如果遇到洋姜吃不完的情况,也别担心,因为洋姜还是一种优质饲料,吃不完可以拿来喂猪、牛、羊等牲畜,农村地区很多猪都是靠吃洋姜长大的,个个猪都长得肥肥胖胖。

除了优质饲料以外,洋姜其他用处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洋姜富含淀粉,在工业上,不仅可以提取淀粉和制作酒精,还能制作生物柴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从洋姜快茎中提取的菊糖在医学上有重要用途,具有很高医药价值。就连我们中医里面也说了,洋姜的块茎是可以入药的,具有利水除湿、清热凉血、益胃和中的功效。

因此,我们怎么舍得把这么个好东西放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