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他一下子仿佛被拉回到了十年前的南京,他眼睁睁看着那座美好的城市一瞬间跌落为人间炼狱。
在日军化身魔鬼,肆意屠杀平民的地狱中,约翰·拉贝见证了这一切,他头顶纳粹旗帜却竭尽全力地保护着无辜的南京平民。
1908年,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派遣员工来到了中国北京。
彼时的北京繁华热闹,神秘有趣的东方文化和热情和善的中国人民让拉贝轻而易举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他与未婚妻在不久后与北京完婚,之后长期待在中国,虽然偶尔回到德国,但是长居中国的生活,已经让拉贝将中国看做了自己生命中第二重要的地方。
而命运般的转折发生在1931年,这年拉贝正式长居南京。
长久的枯燥的工作让拉贝有些厌烦,他看着周围长相、语言还有生活方式和文化完全迥异的南京人民,有了记录创作的想法。
他热爱这片土地,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这里,《拉贝日记》由此开篇了,而越了解越沉迷,在工作和创作的过程中,拉贝越发热爱中国。
他决定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拉贝看到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初中毕业就被迫中断学业的他深知学习的重要。
1934年,拉贝主动在住所附近建造了一所德国学校,还为了引进教师而四处奔波。
拉贝真心和诚意让南京人民深受感动,渐渐的,拉贝在周围的群众里有了威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信任他。
然而就在拉贝与南京人民其乐融融地相处时,一场危机也悄然到来。
1937年,日本登陆上海,随后又在11月迅速对南京发起了袭击,此时的南京风雨飘摇,可蒋介石政府却只忙着撤离。
一下子引发了当时南京城内所有人的恐慌,有钱的、有权的、有本事的、有人脉的通通闻风而逃,一夕之间,南京城里只留下了无助的百姓。
拉贝看着曾经蔚蓝的天空被呼啸而过的飞机占据,古典美丽的建筑变成炮火下的一捧捧黄土,热闹欢乐的街道充斥着哭声哀嚎。
他不明白为什么就变成这样了,这些日本人为什么要摧毁这些美好,拉贝打开自己的家门,让避难的人涌入。
他在自家的院墙上挂上纳粹旗帜,是的,他是个纯正的德国人,是纳粹党,但象征着恶魔的旗帜却在此刻成为了南京百姓的避难符。
太小了,这个房子对于曾经的拉贝而言或许够大,但要接受避难的人就太小了,只能装下600多人,可南京有上百万人啊!
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人,拉贝决定要建立保护区,这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办到的,拉贝开始联络尚在南京的其他国际友人。
因为有着纳粹身份的加持,日军不敢对拉贝过度放肆,但是他们是丧失了人性的禽兽,又怎么会甘心让保护区的人们过得舒适。
保护区很快就面临缺粮的困境,拉贝即使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日军的高价粮食也远远不够,保护区可是有着25万余人!
拉贝不得不退一步,允许日军进入安全区核查人数,以此方式换取粮食。
同时拉贝也在向希特勒写信寻求帮助,可这些信件好像石沉大海,怎么也等不来回音,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拉贝和友人在保护区苦苦支撑,终于到了1938年,南京城里的屠杀结束。在此期间,拉贝依旧笔耕不辍地记录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后来拉贝被调回了德国,离开了这片他生活了30年的土地,但他并未忘记南京发生的事情。
回国后,他多次开展演讲,势要将日军的罪行公之于世,也因此一度被德国警察逮捕。
而到了二战结束后,拉贝受纳粹身份连累,生活拮据,后来甚至面临饿死的困境,拉贝成为了流浪汉。
1948年,就在他面临绝望的时候,却收到了一封跨越重洋的信,信里是2000美元,寄信的地址分明是“中国南京”。
拉贝拿着这封信,泪流满面。
他清楚这些钱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绝对的巨款,而且当时的中国仍然饱受战火摧残,他不敢想象南京民众是如何凑够的这笔巨款。
曾经在南京的拉贝对友人说:“因为值得为这件事冒生命危险赴汤蹈火。”
是这样的信念让拉贝和南京人民的友情跨越距离与时间,永远铭刻在历史长卷中。
(参考资料:《拉贝与中国》出版,记录拉贝在中国30年经历,2023年1月22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