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云南西北部崇山峻岭之间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被称为“三江并流”,也被称为“地球上最伟大的相聚”。
1993年,“三江并流”被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从此开启了10年申遗之路。
2003年7月2日12时50分,梅里雪山的图片出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屏幕上,“三江并流”审议流程启动,从陈述突出普遍价值到21个主席团成员国表决通过,仅用了18分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遗产地,以奇绝神秘的自然美、极具全球代表性的科学价值震撼了全世界。
申遗成功20余年来,云南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履职尽责,做好“三江并流”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三江并流”遗产地保护卓有成效。
我国面积最大的系列世界遗产
气势恢宏的“三江并流”地区不仅有美不胜收的地质奇观,还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景观和风情文化景观。
“三江并流”申遗成功后,2010年进行边界细微调整,调整后总面积170余万公顷,其中遗产地面积960084公顷,缓冲区面积816713公顷,是我国唯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全部4条标准的遗产地,是我国面积第二大的世界自然遗产,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系列世界遗产。
“三江并流”遗产地包括高黎贡山、白马-梅里雪山、老窝山、云岭、老君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8个片区,涉及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保山市、大理州5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这里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它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同时,这里还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14个世居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立法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政府就确立了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三江并流”景区资源的方针,并于1999年底颁布了《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成立了省、州(市)、县“三江并流”专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景区的规划、保护、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
申遗成功后,历时两年精心制定,2005年7月1日起,《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条例》规定了省、州(市)、县“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部门及职责职能。规定“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入;缓冲区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规定“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禁止建设其他设施;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风景和游览无关的设施;三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
2018年7月,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加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若干规定》,进一步细化、规范了遗产保护工作。
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贡献“云南经验”
为加大保护监管力度,我省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内设立资源保护站,做好日常保护管理工作,采用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与人工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督查,坚决打击破坏自然遗产违法行为。同时,借助相关科技信息系统实施监测,严厉打击破坏遗产资源违法违规活动,实时掌握遗产地内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情况。
为强化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我省持续开展“绿盾行动”等专项整治,根据海拔和生态环境,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省通过开展巡护管护、植树造林、绿树认养、环境监测、发展生态农业等工作,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为做好世界遗产履约保护工作,我省编制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目前,该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修改完善后,将按程序经国家林草局审查后提交世界遗产中心,为遗产保护及地方绿色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同时,云南还编制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环评》,是国内首次成功编制世界遗产战略环评报告,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提供了“云南经验”。
“三江并流”遗产地及其缓冲区内生活着藏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其中5个少数民族(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为当地独有。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礼仪习俗、耕牧方式、音乐歌舞等,则是令人流连忘返的独特文化风景线。
为促进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协调好社区发展,我省在遗产地及其缓冲区内持续开展天然林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给社区居民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和教育培训机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旅游反哺,增加社区居民就业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20余年来,云南先后拍摄《世界遗产在中国——三江并流》《天地间有一座白马雪山》《高黎贡山之美》《雪山飞虹》等多部纪录片,出版了《黑色精灵——怒江金丝猴》《怒江高黎贡山自然观察手册》等科普图书,并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影像比赛、绘画比赛等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展示,不断加深外界对遗产的认识,提升“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效应,对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保护“世界生物基因库”
“三江并流”地区地处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南部的怒江州府六库海拔仅760米,北部的卡瓦格博峰高达6740米,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垂直立体气候,适宜各类植物生长。这里拥有北半球80%的生态系统类型,是全世界生态系统类型最多样的区域,分布有高等植物7000多种、各种动物900余种,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三江并流”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区域的第一位,总面积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0.2%,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物种,栖息着近20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150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经过20余年的保护,“三江并流”地区物种记录不断刷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硕果累累。
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截至2022年,与申遗时相比,高等植物由6000余种上升至7008种,增加1008种;哺乳动物由173种上升至197种,增加24种;鸟类由417种上升至634种,增加217种;两栖类由36种上升至40种,增加4种。
20余年来,以怒江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大钟花、独龙江臭蛙为代表的新物种不断被发现,金钱豹、亚洲金猫、云豹、小果榆等物种新分布记录不断被刷新,而旗舰物种滇金丝猴,由申遗时10群约1400只上升到24群3800多只,种群数量增加14群2400多只。
本报记者 孟维东/文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