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地处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曾饱受风沙的侵蚀,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在跟随“祁连山下是我家”媒体采访行前往古浪县北部沙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一个好消息——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歼灭战。古浪县是如何做到的?

要治沙,先修路

“我们治沙的思路是先修路,再治沙。”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古浪县是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沙化面积239万亩、沙化率31.62%,北部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有重点风沙口20多个,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治沙对于古浪县来说并不容易,沙化面积大、难以深入沙漠内部严重阻碍了古浪县的治沙进程,“先修路”成为治沙的最优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好的公路两旁种上了耐旱植物。 任靖摄

“修路,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运送治沙的人员和物资,另一方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一旦发生火情,人能快速赶到现场。” 古浪县林草局业务干部庞凯讲起修路的不易,“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沙漠里植物少,风沙大,前一晚修好的路到第二天就被埋起来了,有时候都找不到修好的路在哪。”

靠着想要治沙的决心和治沙前辈们精神的鼓舞,古浪县建成纵横交错治沙道路168公里,为后续治理沙漠运输人工、机械和麦草提供便利条件。未治理沙漠被分割成15个区域,古浪县组织力量分区域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

全民参与,共同治沙

治沙的过程是先压沙,后植树。

所谓的压沙就是利用扶犁开沟、铺草等方式设置沙障,防止沙漠向县城扩张,为后续种树做准备。每年春秋,县城都会组织压沙活动,上千名干部职工义务压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压沙后的北部沙区。 受访者供图

压完沙,就要种树。古浪县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即先埋压“双眉式”草方格沙障固定流动沙丘,后在草方格内栽植花棒、柠条、梭梭等耐旱耐贫瘠沙生植物。通过采取项目治沙、光伏治沙、公益治沙、义务治沙等方式,古浪县近五年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2万亩,年均达到12.4万亩,全县239.3万亩沙化土地已得到初步治理,沙区植被盖度稳步增加,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看到沙漠变成绿洲,庞凯非常高兴。“平时整天待在沙漠里确实会烦躁,但能亲自参与治沙过程,看到沙漠大变样、沙尘暴越来越少,特别高兴,觉得我们是为后代造福。”

但治沙并非一劳永逸,长起来的林木仍存在退化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它们的生长情况,发现退化的枝干后需要及时修剪,等待新的枝干长出。巩固保护已有成果、加快老化退化防护林修复正成为古浪县下一步治沙工作的重点。

治好沙,更要用好沙

在用钱治沙的同时,古浪县也在思考如何“向沙要钱”。

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的布局、充足的光照等等地理特点成为古浪县发展的优势——南部山区重点发展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优质饲草等产业,中部川区重点发展舍饲养殖、特色林果等产业,北部沙区利用“沙漠光热”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肉羊、奶牛养殖等产业。

按照这一思路,古浪县建成优质梨、设施葡萄、枸杞等种植基地1.46万亩,打造泗水镇设施葡萄、大靖镇枸杞等市县林业科技示范园12个。2023年古浪县林果产量3700多吨,实现产值8800多万元,八步沙溜达鸡养殖、海子滩镇林下沙葱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林下经济,实现产值280多万元。

依托八步沙林场、黑松驿特色旅游小镇等资源,古浪县打造沙漠生态游、乡村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约430.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5亿元,推动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林业碳汇也成为古浪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古浪县稳步推进林业碳汇产品开发,与碳汇交易第三方公司签订开发合作协议,在完成2023年全市首笔林业碳汇开发30.2万亩、实现碳汇收入151万元基础上,摸排储备符合条件的林草地110万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不断拓宽。

责任编辑:车丹清

来源: 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