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注明:此类火炮我们习惯称呼“臼炮”为什么要使用“榴弹炮”后文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11月15日(28日),大约1000发重达227公斤的280毫米攻城“榴弹炮”炮弹落在旅顺港外的高地——203高地。这一高地具有战略意义,从其顶端可以俯瞰整个旅顺港、港口、仓库、兵营和阵地,这让日军可以有效地校准攻城火炮的射击。1904年秋季,为支援围攻旅顺未果的乃木希典部队,首批安装这些重炮的炮台到达战场。这些榴弹炮能够将500.4磅(约227公斤)的炮弹射程达到9000米。

高地,203米的山丘,1904年12月1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11月,从203米的山丘俯瞰旅顺港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3高地的争夺战

从1904年10月30日开始,日军对203高地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进攻,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2月5日(11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在经历了新一轮大规模炮击后,日军终于攻占了该高地。在山顶,日军只发现了寥寥无几的俄军残兵。

攻占高地后,乃木希典在高地上安置了11英寸攻城炮的炮兵观察员,开始对旅顺港进行有计划的炮击,重型炮弹的轰炸使俄国舰队的命运走向了终结。

从203米的山丘俯瞰旅顺港,视线投向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舰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顺港的轰炸与舰船的沉没

1904年11月22日(12月5日),俄国战列舰“波尔塔瓦”号遭到280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炮弹击穿了左舷装甲甲板,爆炸导致舰上的47毫米炮弹库起火,下午2点弹药库发生爆炸,2点45分,战舰搁浅。整个过程中,舰只被三发280毫米、五发152毫米和四发120毫米炮弹击中,最终的一发280毫米炮弹引发了弹药库的爆炸,导致战舰的毁灭。

波尔塔瓦号战列舰 (189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尔塔瓦号战列舰(俄语:Полтава),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建造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战列舰二号舰,得名于波尔塔瓦会战。本舰建成后不久即编入俄罗斯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01年起驻扎在旅顺港(俄方称亚瑟港)的海军基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本舰参加了旅顺口海战,并在黄海海战中受创,1904年12月旅顺会战期间为日本陆军的重炮所击伤,坐沉于旅顺港内。1905年1月1日,旅顺要塞陷落后,日军捕获并打捞起了波尔塔瓦号,进行了一番改装后加入日本海军,并根据丹后国重新命名为丹后。

列特维赞号战列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特维赞号战列舰(英语:Battleship Retvizan)是一艘沙俄海军的前无畏舰,在日俄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参加突围,被堵回旅顺后遭日军榴弹炮击中座沉,俘获后改名为肥前号(Hizen)服役,后于1924年按华盛顿海军条约除籍并作为靶船击沉。

佩列斯韦特号战列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佩列斯韦特号战列舰(俄语:Пересвет,又译“佩列斯维特号”),是俄罗斯帝国在十九世纪末建造的3艘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的首舰,舰名得自于十四世纪库里科沃战役中率领俄军抗击蒙古军的僧侣亚历山大·佩列斯韦特。本舰建成后即配属俄罗斯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03年起驻扎在旅顺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本舰参加了旅顺口海战,其后在黄海海战中受重创退回旅顺港,旅顺会战中进一步受损搁浅。1905年1月1日旅顺要塞陷落,日本随即捕获了本舰,并编列入日本海军,按相模国改名为相模。在向天皇奏请时的另一个候选名是“阿波”。

锚泊于喀琅施塔得的胜利号战列舰,摄于190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利号战列舰(俄语:Победа),是俄罗斯帝国在十九世纪末建造的3艘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的三号舰,造价1005万卢布。本舰建成后即配属俄罗斯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03年起驻扎在旅顺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本舰参加了旅顺口海战,其后在黄海海战中随舰队退回旅顺港。虽然本舰在多次海战中都受损不大,然而在日军炮击时受重创坐沉。旅顺要塞陷落后,日军捕获了胜利号,加以改造,并根据周防国而将本舰重新命名为“周防”,编列入日本海军。在奏请天皇定夺时,另一个候选名字是“伊豫”。本舰在日本海军中先是作为战列舰,其后用作海防舰、训练舰、杂役船等。日本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后裁撤了一批老旧的军舰,1922年周防除籍并拆解。

接下来的几天,俄军战列舰“列特维赞”号和“佩列斯韦特”号相继在炮击中被击沉。“胜利”号战列舰在11月24日被击沉,在此前的战斗中共遭到30发280毫米和17发152-120毫米炮弹的命中。巡洋舰帕拉达(Pallada)号和巴扬(Bayan)号在随后的炮击中几乎被彻底摧毁,分别在11月25日和26日搁浅。

在港口内,“阿穆尔”号布雷舰被直接击沉于船坞,“吉利亚克”号炮舰在鹌鹑山下沉没。整个旅顺港内的俄军舰艇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在三天内向俄军战舰发射了约800发重型炮弹。

俄军反击的努力

尽管战况恶劣,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号仍然试图进行突围,舰只撤入白狼湾进行补给,远离炮火袭击。然而,它被日军鱼雷艇围攻六天,最终于1905年1月2日夜间,在旅顺投降后,船员自行将其凿沉。

后来,攻城炮火还摧毁了“扎比亚卡”二级巡洋舰、“河马”号炮舰,以及“骑士”和“海达马克”两艘鱼雷巡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况中的恐惧与震撼

11英寸“榴弹炮”的轰炸最初给人带来沉重的压抑感,炮弹在空中发出的轰鸣声非常像火车沿铁轨行驶的声音,只是要大得多。因此,舰员们称这些炮弹为“咆哮的火车”。当首批“咆哮的火车”落在船边时,所有人都感到恐惧。记得之前从海上进行的炮轰无效,大家希望这次也能幸运逃过,但这种希望在9月22日被击中的第一发炮弹彻底破灭。没有任何准备的水手们都纷纷躲进了炮位。

指挥官为了保住高级艇员和高级油仓管理员,命令他们进入中央指挥部,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一发炮弹击穿了两层甲板,穿过1.75英寸厚的装甲盖,穿透了上层指挥所的隔板,并在此爆炸。爆炸的碎片四处飞溅,杀死了在平台上的水手,破坏了蒸汽管的分离器,蒸汽灼伤了三名人员。这一发炮弹共造成11人死亡,并使舰船严重受损。”(《波尔塔瓦号战列舰在日俄战争中的行动》)

203高地与指挥官的牺牲

1904年12月2日(15日),在晚上20点15分,一枚11英寸炮弹击中了旅顺守军的陆防指挥官罗曼·康德拉坚科将军,他当场阵亡,此外还有八名军官一起遇难。1907年,日军在他们阵亡的地点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80毫米重型榴弹炮对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旅顺的覆灭及其守军的士气崩溃作出了巨大贡献。旅顺的投降于1905年1月5日被接受并签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日本在旅顺的围攻炮兵由近400门口径不超过150毫米的炮组成。它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效能,防守工事成功抵挡住了炮击,步兵攻击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技术部提出使用280毫米的重型岸防炮进行围攻,这些榴弹炮才出现在旅顺的日本阵地上。起初,围攻炮兵指挥官东岛与造田将军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日本军队在满洲遇到了重型炮的使用困难,但最终他屈服于多次请求。

第一批榴弹炮(18门)于1904年6月2日(15日)“日立丸”被海参崴的巡洋舰击沉。第二批(6门)于9月到达,并于9月18日开始炮击。随后又有12门到达,但在要塞陷落之前只成功部署了6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榴弹炮通过海运运送到远港,拆解成三部分,经过7-8吨重的炮身由300名日本士兵通过土路拖运到达目的地。在现场,炮被重新组装并安装在混凝土平台上。双炮阵地和指挥所通过电话线路连接。

为运送第二批18门炮,专门修建了一条8英里(约13公里)的窄轨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围攻旅顺,东京湾的炮台上的榴弹炮被拆除,因为日本人准确评估认为,俄罗斯的舰船对首都已经不再构成威胁。

在围攻期间,这18门炮总共发射了16940发炮弹。榴弹炮被安置在丘陵的混凝土基础上,从隐蔽位置进行弹道射击,由观察哨指挥,类似于在高地上。围攻炮兵的阵地巧妙地隐藏在地形的褶皱中。战斗中使用双炮阵地,发射时进行齐射。对于俄罗斯炮台和舰船的火力几乎无法达到射击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战争初期,日本没有成功夺取装载有气球队的“满洲号”运输船,卢托宁认为305毫米炮的战列舰能够摧毁通过气球发现的日本围攻火炮阵地。

另一方面,即使是稀疏和“盲目的”俄罗斯舰船反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卢托宁说,在他被俘后得知,“四门11寸榴弹炮被我们的12寸铸铁炮弹击毁。”但在黄海战斗后,我方舰队的被动和绝望使得战列舰满载305毫米炮弹沉没(“波尔塔瓦”号上剩下198发),甚至没有尝试回应围攻炮台的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7日,日本人攻占了长山,并在上面设立了观察哨以调整围攻炮兵的火力。船只遭到炮击的次数大大增加。9月19日(根据日本明治战争历史,10月2日)第一次用280毫米榴弹炮轰击要塞。舰船试图在外港躲避炮击,但那儿有另一种危险——水雷和日本舰船的攻击。榴弹炮的轰击变成了日常,最后一次是在12月19日,正值要塞投降前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有条不紊地炮击我们停靠在西东两湾的舰船,给人留下极为沉重的印象,这些舰船静止不动,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我们希望出海并展现舰队的任何活动的希望早已丧失。没有人相信这个可能性,甚至没有人再提及。大家都意识到舰队的角色已经结束……”幸存者回忆

日军11英寸榴弹炮在旅顺围城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80毫米围攻炮弹对要塞防御工事和俄罗斯舰船的影响实在是可怕。日本人首次在新历史中对要塞使用如此大口径的炮。防御工事是根据抵御9英寸围攻炮的经验设计的(根据最近战争的经验)。11英寸的日本榴弹炮炮弹甚至可以穿透1米厚的俄罗斯炮台的混凝土拱顶,几乎将其掀翻,摧毁了堡垒和守军。战列舰的装甲甲板也无法抵御迫击炮的弹道火力。

10月30日,第三次攻势开始,在15天的防守后,11月22日,经过激烈而持久的战斗,日本军队成功占领了高地(203米),几乎被他们的大口径炮弹夷为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5年1月2日,意大利海军武官拍摄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拉达”号与“胜利”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拉达号”和“胜利号”——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沉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献中,被称为决定旅顺港命运的武器,既被称为臼炮,也被称为榴弹炮。原文中的榴弹炮直接引用日方称呼。

日本1892年式280毫米榴弹炮(二十八糎榴弾砲,にじゅうはちセンチりゅうだんほ)

炮管长度2.863米(L10.2)。垂直射界为-10至+68度,水平射界为360度。炮弹重量为217千克(铸铁炸弹,装有9.5千克黑火药)和350千克。在希罗科拉德(Широкорад)和迪斯坎(Дискант)的资料中,还提到了320千克的钢制炮弹,装有80千克的下濑火药。采用药筒式装填——有7种装药类型,其中包括20.32千克的黑火药和7.78千克的无烟火药。初速为142至314米/秒(142-217)。炮管重量为10,758千克。炮台总重量为24,300千克。射程为7,800米(使用全装药,仰角45度,初速315米/秒),使用6号装药时,仰角为68度,初速为142米/秒,射程为1,800米。射速为每5分钟1发。

日本11英寸攻城炮炮弹,190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上,炮管通过耳轴与上方可动炮架刚性连接,开火时炮架沿下方炮架的倾斜轨道后退,然后依靠自身重量恢复原位。下方的炮架可以在安装于水泥基础上的球形轨道上360度旋转,使得榴弹炮能够进行全方位射击。

280毫米榴弹炮采用分装式装填:首先将炮弹放入装填室,然后放入装有装药的铜制药筒。药筒中可装入最多6个药包,通过改变药包数量可以调节射程、速度和弹道。

安装该炮以备战斗需要2到4天时间。为了方便装填,炮架上还安装了用于搬运弹药的起重机。

该炮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8厘米L/12榴弹炮(Kst.H),这是一款口径为283毫米的德国攻城和海岸炮,使用C/92回转炮架。德国人在1890年为海岸防御开发了这款武器。设计者认为,这种威力巨大的榴弹炮能够有效击穿敌舰相对薄弱的装甲甲板。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有四门这种榴弹炮用于防守青岛。

克虏伯280毫米榴弹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一站是意大利对克虏伯大口径榴弹炮的订单,然而这个订单却是由英国的“WG阿姆斯特朗·米切尔公司”完成的。可以推测,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波佐利的意大利分公司获得了大口径德式火炮的生产许可证。确实,意大利军队也装备了非常相似的火炮。

根据另一种不太矛盾的说法,该榴弹炮于1884年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发,并通过其意大利子公司“出售”给日本。火炮生产的安排由1884年4月聘用的意大利炮兵少校庞培·格里洛负责,火炮生产是在大阪的工厂进行的。阿姆斯特朗的意大利工厂向日本人提供了几种设计方案,包括280毫米/9、280毫米/10、280毫米/11和280毫米/16的不同版本。

28厘米口径的线膛炮,炮管长9倍口径,由大阪工厂根据阿姆斯特朗为意大利制造的样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榴弹炮是一门28厘米口径的线膛炮,炮管长度为9倍口径,由大阪工厂根据阿姆斯特朗为意大利制造的火炮样式生产。”——《布拉西海军年鉴》,1892年。

根据官方说法,日本人获得了这些设计图,并通过创造性地改进该设计,在大阪兵工厂(Osaka Artillery Arsenal)开始了1892年版280毫米海岸防御榴弹炮的批量生产。这是克虏伯原型的改进版。与克虏伯的火炮不同,日本的火炮采用了螺旋式炮闩。据称,部分火炮可能仍保留了水平楔闩设计,这是日本人在收到设计图的同时获得的样品。该型号共生产了220门榴弹炮,并于1892年开始服役,安装在东京湾和大阪湾的海岸炮台上。

在日本,这些榴弹炮构成了该国海岸炮兵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1年3月下旬,在日本观音崎进行了一次试射,测试了在日本制造的榴弹炮对现代舰船装甲甲板的穿透力。1891年第8期《海事文集》转载了来自英国《工程师》杂志的相关文章,并附有编者的注释。

“试射的是一门28厘米(11.02英寸)线膛铸铁榴弹炮,后膛装填,炮管长度为9倍口径。这门迫击炮是在大阪的炮厂根据阿姆斯特朗·米切尔公司为意大利政府制造的设计图生产的。使用的装药是9.5公斤(23.2磅)由日本在一年前制造的粗颗粒火药。炮弹重217公斤(13.25普特),装有9公斤(22磅)的爆炸装药。炮弹同样是在大阪使用当地矿石铸造的铸铁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炮弹射击的距离为3450米(约19链节),所需的仰角为58度(相应的落角为61度)。在这些条件下,炮弹的初速为218米/秒(715.2英尺/秒),射击的距离误差为41米(134.5英尺),方向误差为8米(26.2英尺)。射击是从一个堡垒通过狭窄的海峡,目标是一面设置在另一岸的装甲甲板。目标模拟的是舰船装甲甲板,甲板的直径与火炮射击方向垂直。目标宽度为18米(59英尺),这是当时为日本海军建造的三艘4200吨级近海防御战列舰的舰宽。目标高度为5.26米(17.3英尺)。目标是用克雷佐工厂制造的三层钢板装甲,每层厚25毫米,铆接在一起,总厚度接近3英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射击中,共发射了30发未装药的榴弹炮炮弹,其中2发命中目标;发射的15发实弹中,只有1发命中。总共发射了45发28厘米炮弹,仅有3发命中目标,命中率约为7%。”(日本对甲板装甲的射击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俄战争后,这些火炮大多被送去储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日本试图在围攻德国位于青岛的基地时使用这些火炮,但未成功。开火后不久,炮座沉降,无法继续射击。随后,日本盟友向俄罗斯提供了一些火炮,这些火炮用于防御格罗德诺要塞,后来被德国人缴获。同时,这些火炮也被安装在喀琅施塔得的红山(Красная Горка)。日本军官负责火炮的安装指导。

在两次大战之间,日本人将这些老式榴弹炮装备到关东军在满洲的防御工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日本军队在满洲构筑了强大的边境防御工事,企图借此对苏发动进攻。重要的战略方向均被防御区覆盖,这些防御区包括碉堡、机枪掩体、钢筋混凝土掩体、战壕及其他工程设施。最强大的防御区包括虎头、密山、边界、满洲里-扎赉诺尔、阿尔山、海拉尔和东宁等地。

例如,阿尔山防御区有126个碉堡、294个机枪掩体和41个钢筋混凝土掩体;在边界和东宁防御区,建有625个碉堡、544个机枪掩体以及120个指挥和观察点。这些防御区配备了各种口径的大量火炮,最大口径达到280毫米的榴弹炮。

1939年11月,几门火炮被部署在黄河沿岸的阵地上。两门280毫米榴弹炮用于摧毁陇海铁路的一座铁路隧道,该铁路是提供军事援助的运输线路。共发射了287枚炮弹,隧道被摧毁,停用3个月。”

在福里奥托建造的阵地上部署的28厘米榴弹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盟军登陆的威胁笼罩着日本本土。剩余的榴弹炮被用于加强沿海防御的薄弱地段(九州使用了13门,四国使用了6门,本州62门,北海道10门)。投降后,美军在日本沿岸的炮台上发现了92门这样的火炮。

132独立混合旅在黑龙江省东宁使用了两座28厘米榴弹炮炮台,另有两座28厘米榴弹炮炮台被部署在朝鲜罗先要塞驻军的纳津。

“库拉克斯中尉的炮台与日军炮兵作战成效显著。这座炮台多次成功压制了日军280毫米炮台,该炮台位于混凝土平台上。”

奖章提名表摘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苏军战士在谷仓中发现了被遗弃的迫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20门制造的火炮中,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可能这些也是后来制造的)。

其中一门迫击炮现在位于一个小日本城镇的某个家庭院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样本陈列在松山索道终点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门榴弹炮在哈巴罗夫斯克的文化之家公园里放置了几十年。

下面这段记录有非常多的信息

“……故事是这样的——松花江进攻行动结束后,主要的苏军远东部队返回了他们的基地。但缴获物的运输一直持续到深秋。满洲松花江舰队的船只被送往奥西波夫斯基港口。舰队的修理厂港口停泊了在干预战争期间从俄罗斯掠夺的驳船和轮船。满载关东军战利品的驳船在阿穆尔河上航行。与此同时,基地也陷入了兴奋之中——一门日本大炮被拖到了文化之家公园!这门大炮非常巨大,漆黑发亮,配备了宽阔的炮管和沉重的炮弹!在运输过程中,路面被破坏了,但这仍是值得的。大炮成了文化之家公园的一大景观。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它前面合影留念。孩子们将它作为游戏的据点。我想,不少男孩一定曾躲进炮管里——其尺寸足够大……”

出于某些考虑,这门大炮在70年代末被拆除,其命运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这门在旅顺表现得相当成功的已经显得过时的武器,取得了成功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巧合——日本人决定使用“非标准”武器进行围攻,并顽强地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的后勤系统非常复杂),以及巧妙利用地形和进步的成果(电话),在封闭位置射击的丰富经验,守军缺乏远程侦察手段(如气球),舰队在反炮火作战中的被动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日本人没有这件“超级武器”或该武器没有被选中,那么旅顺的防御时间将会显著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