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元的基建费用一年就挣回来了 300元一斤的新品种冬枣走出“伊甸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24万元的基建费用一年就挣回来了 300元一斤的新品种冬枣走出“伊甸园”

“虽然我的枣园才刚开园,但其实大部分冬枣都被订出去了。”9月18日,在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大新村,枣农纪秀梅来到自家枣园忙碌起来。临近冬枣集中上市的时节,她已经接到不少订购冬枣的电话。

走进纪秀梅的枣园,人们难免惊讶于挂在枝头的冬枣——这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冬枣该有的样子,无论是个头还是形状,这里的冬枣更像蟠桃。小点的也有50克重,最大的重量超过250克。

这处大棚里的3亩冬枣只是纪秀梅12亩冬枣中的一小部分,却也是“身价”最高的部分。这是一种暂时被叫做“沾冬3号”的冬枣新品种,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是纪秀梅和丈夫痴心于冬枣种植,以细心和耐心赢得“天赐礼物”的故事。

抹芽是果树种植中的一个重要工序,目的是控制果树生长,保持果树养分,从而保障水果品质。2010年春季,纪秀梅和丈夫在枣园抹芽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个长相异于同类的芽——新生的叶片明显比其他新叶更细长。按说这种长势不佳的芽应该抹掉,否则会浪费果树的养分,但细心的纪秀梅觉得有必要继续保留观察,说不定能结出更好的冬枣。因此,夫妻俩把这个芽留下来,并在树枝上绑了一根红绳作为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这个芽在夫妻俩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枝,等到2012年这跟枝结出第一批6个冬枣时,两人发现其外形迥异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冬枣,外形呈扁平状,很像算盘珠。

冬枣成熟时,夫妻俩才确信自己捡到了宝——这种变异的冬枣个头更大,吃起来果皮更薄、果肉更细、口感更好。

一个新品种从诞生到定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品种的改良可能同时伴随着产量的降低和种植成本的增加,是否具有推广价值需要长时间的试种。从2012年开始结果到2024年,纪秀梅和丈夫通过接穗的方式把“沾冬3号”扩种到了目前的3亩。令人惊喜的是,“沾冬3号”在外形变得更讨喜、口感变得更好的情况下,并未出现产量的明显降低和种植成本的明显增加。

这个新品种的出现很快引起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沾化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关注,冬枣专家纷纷来到纪秀梅的枣园查看、了解,对这一新品种寄予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冬枣产业来说,芽变新品种是战略资源,是产业的‘芯片’,代表着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前景。”高级农艺师李福友,退休在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作为沾化冬枣创造盐碱地农业奇迹的亲历者,他对于品种更新在冬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从最早的原生态冬枣到“沾冬2号”,再到后来的“沾冬2号优系”、“早冬1号”等,新品种的培育和科学扩种让沾化冬枣始终领跑全国。

如今,似乎到了“沾冬3号”崭露头角的时刻。

2021年,“沾冬3号”第一次进入市场,迅速受到客商追捧,价格涨至150元一斤,且后劲十足。到2023年,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更多“沾冬3号”进入市场,价格不降反升,很多客商点名要该品种,其价格上涨至300元一斤。这一年,纪秀梅单凭3亩“沾冬3号”就收入30万元。

2021年至2023年,沾化区累计投入4.29亿元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枣农由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变,同时扩种“沾冬2号”。这期间,纪秀梅花费约36万元改造升级了钢架大棚,除去政府每亩补贴的1万元,自费的约24万元,仅凭3亩“沾冬3号”一年的收入就挣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广大枣农更是对“沾冬3号”高度关注。经过十几年的观察,部分枣农决定上马这一新品种,黄升镇杨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风昌就是其中一个。

“对于新品种,多数枣农比较谨慎,毕竟有风险,这就需要我们这种人先给大家试种看看。”李风昌说,今年春天,他从纪秀梅处购买了一批接穗,嫁接了2亩多地的“沾冬3号”,明年就能结果。日后,他的这些新品种枣树,就能成为其他枣农的接穗来源。

其实不仅是杨家村,今年春天,纪秀梅枣园里的“沾冬3号”第一次走出“伊甸园”,先后被“请”去了沾化区的泊头、下洼、古城等地和无棣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9月24日举办的沾化区沾化冬枣“十大枣王”争霸赛上,主办方首次设置了新品种大赛环节,近年来出现的“早冬1号”“沾冬2号优系”“沾冬3号”“龙蟠冬枣”“垂枝冬枣”“雪绒冬枣”等各具优势的新品种悉数登场,接受专家评委的品评打分。

“目前我们沾化的冬枣产业正在按照‘提纯复壮原生态品种、培育推广优势品种、选育研发新品种’的思路来推进。”沾化区政协副主席、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表示,品种更新是沾化冬枣打造梯次上市队伍、应对市场外部冲击的重要举措,沾化冬枣保持领先是枣农辛勤劳作和农技人员技术支持的结果。

种植冬枣近40年的沾化,通过不断的品种更新,正在继续上演盐碱地农业的新奇迹。

(记者 韩凯 通讯员 刘秀玲 李之勇 巴真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