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盛世的基督教教会(上)

1.十字军运动

11世纪末至13世纪下半叶,罗马教廷发动西欧的君主、贵族、商人及广大基督教信徒,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由,对近东的穆斯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侵略战争。参加远征的西欧军士都以十字架为标志,所以称为"十字军"。十字军运动是处于中世纪盛期的西欧的全面扩张运动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包含了对新的疆域和巨额财富的贪婪,以及贵族、骑士的好战。但其基本形态是宗教的,正如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是一个宗教的社会。如果没有基督教的虔诚,也就不会有这场吸引了数十万欧洲人,从平民到贵族,从帝王到贫苦农民,路途遥远艰难的远征。多少年来,基督徒们都长途跋涉到耶路撒冷朝圣。此时,他们把自己看做是武装的朝圣者,肩负着把圣地从异教徒穆斯林手里解放出来的神圣使命。他们以为,圣战可以使他们直接走进天堂。像一切千万人参与的社会运动,十字军运动中既有虔诚的信仰、真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鼓舞人心的英雄主义,也有野蛮、残忍、贪婪、偏见与狂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字军运动亦有其直接起因。11世纪中叶,塞尔柱人在中亚地区崛起,他们重创拜占庭帝国,占领小亚细亚,迫害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拜占庭皇帝亚历克塞.科穆宁呼吁西方给予援助。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朗向法兰克贵族发出收复圣地的号召,他宣称:凡献身这项神圣事业的人,都将"清赎自身罪愆,永葆天国不朽的荣誉"。次年,第一次十字军开拔,法、德及意大利的近3万士兵高呼"主的意志",跨越巴尔干在君士坦丁堡集合,而后,向东南方挺进,进入叙利亚,攻克安条克古城,于1099年夏攻占耶路撒冷,大肆劫掠,尽屠当地穆斯林居民。其后,建立了四个十字军教国: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特里波利斯伯国和耶路撒冷王国。为保卫这些在穆斯林包围之中的十字军国家,教皇于1119年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宗教性的军事组织:神殿骑士团,以法国人为主;后又成立了以意大利人为主的医院骑士团,即圣约翰骑士团。12世纪末,又建立了以德国人为主的条顿骑士团。

此后的两百年里,教廷又发动了数次十字军东侵,但在对穆斯林的作战方面,均未取得第一次远征的辉煌战果。法王路易七世和德皇康德拉三世参加了第二次远征(1147-1149)。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导致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法王腓力.奥古斯都、英王狮心查理和德皇腓特烈一世领导了这次远征。腓特烈中途落水身亡。第四次东侵攻占了君士坦丁堡(1204年4月),军士肆意烧杀抢劫,精美的古代雕刻悉遭破坏,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被焚,大量奇珍异宝作为战利品被带回欧洲。1212年,由几千儿童组成的所谓"儿童十字军",为宗教热诚所趋使,竟然相信海水会在他们面前干涸,现出通往圣地的神秘之路,结果,许多儿童被卖给穆斯林为奴。13世纪,十字军狂热逐渐减弱,但仍组织了数次十字军。德皇腓特烈二世领导了1229年的远征,通过与埃及苏丹协商,和平占领耶路撒冷,但十几年后再度失落。法王圣路易七世,于1248年和1270年组织了进攻埃及和突尼斯的远征。

13世纪末,十字军狂热完全消失。1291年,位于叙利亚沿海的最后一个基督教城市阿卡陷落,十字军教国从此消声匿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异端裁判所

中世纪盛期,宗教信念深入人心,世人也对教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诚的教徒不满教会的堕落,反对教士拥有财产,成立了各种崇尚严肃道德,但也带有向教会正统观念挑战意味的宗派组织。如1173年里昂商人彼得.韦尔多创立的韦尔多派,抨击教会财产,否定教士特权,因谴责教会而博得声誉。法国南部盛行的清洁派或阿尔比派——因阿尔比城得名,反对结婚和肉食,否认教会的组织机构和圣事,认为只有他们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到13世纪初,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异端教派盛行,并蔓延到了德国和西班牙。

西欧的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宗教问题也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就不会有社会、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教会是公认的宗教真理的阐释者和捍卫者。清除向基督教正统观念挑战的异端邪说,是教会的神圣责任。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也是履行自己的责任,象征中世纪教会恐怖统治的异端裁判所应运而生。

异端裁判所的前身是主教的宗教法庭。这种法庭早在加罗林王朝时代就已存在了。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规定,信徒每年必须行一次忏悔,为加强宗教法庭对信徒思想的审查提供了方便之门。前来忏悔的人受到盘问,逃避忏悔便招致异端的嫌疑。

自1232年起,格雷戈里九世整顿和加强了宗教法庭,形成异端审判制度。并于1233年设立中央审判法庭,统一诉讼程序。委任多米尼克修士在异端盛行的地区开展工作。异端裁判所的审判程序大多源于罗马习惯法,与英国的法律传统相抵触,令有罪与无罪的人同样倍感恐怖。审判完全是秘密的。原告和被告的姓名,对被告的审问都严格保密。被告没有法律辩护人。审判以假定有罪为出发点,因而审判中往往不惜罗织罪名,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审判时有两项证词即可定罪。所判刑罚由市俗政权执行。被判死刑者,在火刑柱上烧死,并没收全部财产。法王路易九世于1228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220年,都曾颁布过惩处异教徒的法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教权极盛时期

英诺森三世(1198-1216)时期,是中世纪教权的鼎盛时期。

11世纪中叶以来,宗教改革的精神已逐渐消失,但教皇高于世俗君主的政治地位也已经确立;教皇是基督教社会的最高权威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英诺森三世更是加紧了对教会的控制。他大权独揽,完全按照专制君主的观念行事。认为主教的职责只是协助教皇管理教会,教皇有权任免主教和修道院长。他在位时期,主持召开了中世纪规模最大,成果亦十分卓著的第四次拉兰特宗教会议(1215年)。会议历时3周,有1200多主教、院长参加,制订了大量重要的宗教立法,包括暂停新宗教修会的活动,严禁索取圣事管理费用,教堂应开办学校,犹太人必须佩带特殊标志,禁止教士参加古代日尔曼人神裁法的审判程序,以及有关教士服装的严格规定,对教产使用和交纳什一税等事项的规定,并通过了谴责阿尔比教义的决议等。

英诺森三世为教皇统治的理论所鼓舞。他的信条是:"主交给彼得治理的不仅是整个教会,而且是整个世界。"12世纪以后,英、法、德等国世俗政权之间矛盾重重,国际政治局势复杂,也是他能够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的不可多得的条件。在此期间,英诺森三世多次利用各国的矛盾,必要时使用宗教特权,迫使世俗君主对其俯首称臣。因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问题,英诺森与英王约翰长期交恶。英诺森便宣布开除约翰的教籍,并怂恿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出兵进攻英国,迫使约翰就范。其后,在约翰与诸侯的冲突中,英诺森又支持约翰,宣布《大宪章》无效,不准诸侯实施,否则将受到开除教籍的处分。因法王腓力.奥古斯都拒绝与不符合教规的再婚妻子离婚,恢复与发妻的关系,英诺森采取了开除腓力教籍,停止法国境内的神权(举行礼拜的权力)的措施,激化国内矛盾,使法王不得不屈服。1197年,德国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威尔夫家族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起初,英诺森三世有条件地支持威尔夫家族的奥托,后因奥托撕毁对他的诺言,继续要求对教会的控制权,转而支持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将奥托逐出教籍,同时迫使腓特烈承认他的保护人地位,并施展外交权术,获得了法王腓力的支持。1214年,奥托与腓力.奥古斯都激战于布汶,奥托遭到毁灭性的失败。英诺森的被监护人、腓特烈二世(1212-1250)登上了王位。

英诺森三世组织了第四、五次十字军远征,并发动了镇压法国南部的宗教异端阿尔比派的十字军。葡萄牙国王桑乔、波兰国王拉季斯拉夫等,也都先后被迫屈服于英诺森的意志。

英诺森三世死于1216年。此后,教廷权威逐渐衰弱,再未恢复到英诺森时代的极盛状态。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