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②
9月23日,在新疆且末县委党校教室里,一位老师正在给学员授课。他讲得认真,学员们听得入神。这位身体清瘦、鬓发有些斑白的授课老师,是且末县委党校副校长杨广兴。24年前,他从保定学院毕业后,和14名同学一起来到了这里。
那是2000年毕业前夕,且末县第二中学时任校长段军到保定学院招聘,在宣讲会上他动情地说:“我们新初一7个班有6个还没有班主任,那里的孩子需要你们!”
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杨广兴说,当时他一下子被“击中”了,当即签约。
2024年3月,杨广兴(左)和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受访者供图
“我最初是在且末二中当教师。”杨广兴回忆道,刚上班,学校就安排他教初一两个班和初二两个班的历史课。
在杨广兴任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位叫萨阿妲蒂的维吾尔族女孩担任历史课代表。因为历史成绩并不好,孩子几次找他,想辞去课代表。
杨广兴给萨阿妲蒂做工作,告诉她一两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他的鼓励下,萨阿妲蒂的成绩提高很快。不仅历史,其他科目也有了明显进步。到初二时,她的成绩已上升为班里的优等,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这不就是教书的意义吗?”杨广兴对教师这一身份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也给了他力量。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且末二中任教的那几年,杨广兴尽最大努力,关爱班里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信心。
2010年,且末县委党校缺老师,杨广兴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县委党校的教师。
“同样都是讲台,只是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不一样。”杨广兴说。
来到党校后,他先后两次驻村。不管是在哪里工作,他都不忘记“老师”的身份,像一束光温暖着身边的人。
第一次驻村在巴格艾日克乡克仁艾日克村,他结识了村委会妇女主任古再丽努尔。古再丽努尔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由于母亲生病不得不辍学回家。
古再丽努尔母亲健康状况好转后,杨广兴鼓励她继续考大学。就这样,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终于考上了开放大学。
在杨广兴帮助下,学校还给减免了部分学费。后来古再丽努尔上完大专,又上本科,成为当地青年人的榜样。
至今,古再丽努尔还和杨广兴保持着联系,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还会跟他说说。
在且末工作生活的24年里,杨广兴和当地群众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
杨广兴的手机里,存着很多且末镇科台曼社区群众的联系方式。科台曼社区是他第二次驻村的地方。
他还和维吾尔族农民阿希木结对成为亲戚,时不时带着家人、拎着礼物去阿希木家做客。
“小杨,家里的电视机坏了”“小杨,枣树地该浇水了,但遇到了一些问题”……在今年70岁的阿希木眼里,杨广兴已是他的家人,遇到啥问题总会找杨广兴出主意。
回到县委党校后,杨广兴也时常回到科台曼社区看看。
2019年夏天,杨广兴在社区走访时,听说有两栋居民楼没有集中供暖。冬天采用壁挂炉取暖,不仅成本高也不暖和。
对那时的杨广兴来说,解决社区供暖问题已经不再是他分内的工作了,但他毫不犹豫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访群众了解情况。
“先后去了很多次,最终把问题解决了。”杨广兴说。
每次回到社区,认识他的居民们都争相和他打招呼,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望着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杨广兴幸福着这份属于他的幸福。
24年间,远方成了家,家成了远方。杨广兴刚走出大学校门时的一头乌黑头发,变得花白稀疏了,黝黑的面庞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如果倒回到那年的夏天,你是否还会做同样的选择?”记者问。
“我是学历史的,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没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这样的青春,不后悔!”杨广兴说。
杨广兴的妻子刘艳红是他的学妹,在且末县第二中学教书。今年9月,杨广兴的儿子也考上了高中,一家三口过得充实而幸福。
杨广兴把自己和家人变成了地道的且末人,把自己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