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本天府之土,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自古就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富甲天下等美誉。但由于四境封闭,对外联系殊为困难,亦较多地受到盆地文化意识的束缚与影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等消极行为亦不乏其例,以至于给外省人留下了“贪祸好乱”“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以及“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等诸多不好的印象。特别是自辛亥革命到1933年的20余年间,以刘湘、刘文辉叔侄领头的川军各大小军阀,打着“统一川政”的旗号,相互倾轧、相互拉拢又相互长期混战,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据统计,这一时期四川境内共进行了大小“四百七十多次”战争。四川各县市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摊派夫役接二连三,田赋普遍预征到三五十年,甚至有达100年者。货币混乱,投机盛行,关卡林立,商旅寸步难行。这一时期的四川,战争与天灾并行,贫穷与饥饿为伴,黄、赌、毒泛滥,袍哥、土匪不时惊扰乡邻,高利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毫无民族价值的内战给四川及其周边县市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也给广大无辜群众造成了大量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严重阻碍了近代化初期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在内战连连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思进取、不关心他人、不求个人进步的混沌状态,以至于被外省人称之为“国之异乡”,曾经的天府之土早已被战争破坏成民生凋敝、百业萧条,哀鸿遍野的“别一世界”。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形势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国破家亡之祸、亡国灭种之害瞬间成为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最直接的现实。所有中国人必须团结抗日,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对付民族共同的敌人很快成为民族共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成为中国各党派、各阶层和军民唯一而必须的选择。
在抗日图存、民族危急时刻,国、共两党从国家、民族大局出发,摒弃历史恩怨,标举“外御其侮”的大义,进行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一致,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抗击最凶恶的民族敌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时代前贤英烈、仁人志士的共识。而为国家民族利益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亦层出不穷、代不乏人:汉代舍生忘死驱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晋代闻鸡起舞、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的祖逖,精忠报国、万死不辞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忠于祖国、敢于为国牺牲的历史传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四川人民充分发扬并用具体行动践行了这种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说远离前线阵地,但广大四川人民居安思危,发扬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的精神,为抗击日本法西斯挺身而出,与全国人民一道,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来。
各界代表积极宣传抗日的必要性、必然性,想方设法鼓励川军出川抗日、杀敌报国。如当时四川大学的师生赠送旗帜16面,毛巾2000张激励出川抗日官兵,妇女会赠送手巾250打,甚至连年仅10岁的学生也真情相送。话剧团结合抗战现实演出的话剧“保卫卢沟桥”,感人至深,极大地鼓舞了川军的抗日激情。川军东出路经重庆,重庆的自强读书会、民众歌咏会热情欢送,激励其杀敌之勇气。一些县区的欢送会也很热烈,对增强川军的抗战意识,对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安县王者成,在欢送其儿子出川抗日时,赠送一面“死”字旗,鼓励儿子“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四川人民的抗日宣传与激励行动,激发了军心、凝聚了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社会的团结和进步,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二、在日寇发起的侵略战争面前,川军将士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抵御外辱、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川军虽然是地方军阀的军队,数十年间都忙于参加军阀混战、争夺地盘,长期做着无益于民族、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事情,对于国家、民族也没有产生过多少正面的影响。但是,在日寇发起的侵略战争面前,川军将士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抵御外辱、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川军第22军军长赖心辉就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愿意率领所部出川对日作战;第20军军长杨森、第23军军长刘存厚也相继响应出川抗日。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更是不甘落后,主动召集川军各部将领开会,共商出川抗战事宜。会后迅即指派范绍增部为先头部队,东出夔门进驻湖北宜昌待命。
在七七事变后,川军各部很快达成停止内讧的协议,宣誓愿意做抗日的民族英雄,完全同意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瞬间成为高于一切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最高行动准则。广大的四川官兵开始意识到:作为军人,必须放弃个人恩怨,担负起保家卫国、守土为民的神圣职责,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拼到底。
四川地区的抗日救亡行动,有力地推动并支持了川军的出川抗日,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国民政府的抗日信心,让曾经对四川失望的其他省份的民众和军政当局,重燃对四川的期望,甚至“促成了国民政府早日迁川,将四川作为民族复兴根据地”!
三、作为四川军政长官的刘湘,曾经影响四川几十年,他的言行对四川军民抗日行动的影响向来很大
七七事变发生后,他曾多次声明:“过去在省内打了多年的内战,脸上不甚光彩,今日枪口向外,正好乘时为国效命,藉以洗刷自身污垢。”此时川政已经统一,四川的政治、经济开始步入正轨。应该说,承担起军人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等重要职责,正是巴蜀将才刘湘彰显自身力量、弘扬正气、洗刷多年污名的绝佳时期。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愈演愈烈。8月26日,刘湘即在《告川康军民书》中说:“中国民族为谋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确立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此盖为全国民众蕴蓄已久不可动摇之认识。”他从民族独立、民族危机的高度,肯定了四川军民投身抗日洪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说:“中日双方均为生死关头,而我国人所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者,厥为最后之胜利。”指出只有不惜牺牲一切生命、财产代价,与民族敌人斗争到底、血战到底,才能真正争取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才能避免亡国灭种之祸害。刘湘认为,四川有山川之险要,加之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理应是全国各族人民“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与战时后防重地”。
因此在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担荷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我各军将士,应即加紧训练,厉兵秣马,奉令开赴前方,留卫则力固后防。各界奉公人员与文化知识分子更应集中精力,一致努力于后方民众之组织训练与战时管理建设等诸多工作。而农工商各界广大民众,尤应认清责任及民族解放与民族抗战之不可分割。刘湘从军、民、商、学以及各个阶层的责任义务出发,分析指出必须同仇敌忾、毁家纾难,在抗日民族统一旗帜下,在整个民族解放战线上“作最前进之先锋,在实际战事上为前方之后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军民一心,上下共济,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舍生忘死,理当以抗日求存作为“目前唯一的中心”,“抗敌解放中国唯一的坦道”,克服一切困难障碍,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争取最后的胜利。
为了让更广大的官兵及民众认识到日军侵华的狼子野心,刘湘还通电各省军政首长,指出:“日军侵略绝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决。望全国上下同德一心,在全国整个计划之下,共赴国难。”明确指出抗日绝非一城一地或某一团体、个人的职责,强调团结一心、举国之力抗拒日寇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在抗日图存的民族大业面前,刘湘从国民职责、民族复兴、家国一体以及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休戚相关等角度分析,号召并鼓励四川广大军民、社会各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了民族存亡和世界人类公理与正义效命沙场,以身许国,不惜奉献个人的生命甚至一切。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对团结民心,鼓舞民族斗志,具有无比重要的积极作用。
经过蜀中各界奔走、宣传,很快在四川营造出军民一心、上下共济、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气象。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务必全心全力,务必将抗日进行到底,坚信抗日必胜、中国决不会灭亡等思想、信念,迅速深入川民之心。
四、刘湘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团结与合作,重塑川军官兵的形象
为了激励川军各路将士出川抗日,打“国仗”,增进川军出川抗日的战斗力,8月27日,刘湘在召集唐式遵、王瓒绪、潘文华以及第七战区参谋长傅常会商后,还召集邓锡侯、孙震、刘文辉、李家钰等川军将领会商出川抗战的相关具体措施。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团结与合作,在抗战中向全国人民、全川人民展示川军将士誓死抵御外辱、卫国保家、为国牺牲的决心与勇气,重塑川军官兵的形象。为了及早奔赴抗日救亡前线,经川康绥靖公署共同决议:出川抗战部队,限于9月5日以前开拔。
在川军官兵酝酿出征的同时,四川各界民众也要求川军各部立即停止内讧,团结一致,出川抗日。自8月7日以后,成都市民多次举行有10万人参战的大规模集会,向国民政府请愿,提出“发动全民抗战,保全领土,收复失地,肃清汉奸”等要求。自8月中旬淞沪会战以来,许多学生、市民自动到川军各部示威游行,要求川军迅速出川抗日,将日寇赶出国境。四川广大父老乡亲的呼吁与期望,成为激励川军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又一积极因素。9月5日,四川各界民众分别在成都少城公园、大光明电影院举行欢送川军出川抗日大会。川军总司令刘湘、副总司令邓锡侯、唐式遵、杨森、许国璋等各军、师、旅及各界代表5万余人到会。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唐式遵、潘文华以及一些军人代表做了抗战救国、抗战到底方面的发言,向川中父老乡亲表达了出川抗日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心。
邓锡侯豪情满怀地说:“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表达了带领川军将士加倍努力抗战,以死报国,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李家钰发誓:“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表达自己以身报国,死而无憾的勇气与坚定信念。
第七战区第二纵队司令兼21军军长唐式遵表态说:“式遵宣誓出川抗战,失土不复,誓不返川。”大有川中前贤司马相如所谓“不立功名,不高车驷马绝不过此桥”之气概,表达了川军将士坚决抗日、抵御日寇的决心。
值此生死存亡的时刻,杨森对抗战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支持办好《锄奸抗日特刊》等进步刊物。他发表声明:“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在检讨内战带给川民灾难痛苦的基础上,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提出了不怕流血牺牲,通过尽军人的职责报效家乡父老的心愿。
许国璋师长在出川抗战前对妻儿告别时说:“我出川抗战,身以许国。你们在后方,妻要勤俭过生活,儿要努力读书。我每月除以应得薪金寄助外,要你们自己努力。至于我,望你们不要惦念。”王铭章在家信中表示要编练好部队,“以期达到枕戈待战,朝令夕发,共赴国难”。饶国华将军在誓师大会上慷慨陈词:“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他那豪情、慷慨、英勇、沉毅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将士。
受到长官抗日思想言行的激励,川军将士们无不士气高昂,为抗击日寇为国捐躯、效命疆场的呼声深入人心。川军整体形象也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之大变。会后,川军各路在第七战区总司令刘湘统帅下,分水路、陆路开赴抗日主战场,践行他们抗日救国、誓死保家卫国的诺言。整个欢送会气氛浓烈,充分表现了国共两党及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军民一心,誓与日寇决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在中日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川军主动积极地出川抗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在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而关键在于坚持民主,反对独裁”,以及“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妥协”等抗日积极主张,对刘湘、刘文辉、潘文华和邓锡侯等川军将领及其官兵的统战工作,对激励川军出川抗日、英勇杀敌报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助推川军保家卫国、出川抗日的重要原因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