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年,天寒地冻、寒气袭人,但刚从旧政权解放的湘乡县,却没有丝毫冷清,因为住在葛家大屋的谭老倌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

当谭老倌将信封拆开后,上面写着:

“世瑛兄:惠书及大作诵悉,甚为感谢!尊况如何,甚念。如有意见,尚望随时示告。”

而落款人写着“毛泽东”三个大字,一时间“毛主席来信”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附近群众、干部都赶到葛家大院看热闹,许多人都觉得谭世瑛这下翻身了,也许还要到京城去做大官。

没过多久,谭世瑛就上了北京求见毛主席。两个人见面聊了许多以前的事,谭世瑛讲到自己两个儿子被当成反革命被枪毙了,而自己也被当成了反革命家属“管制”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

虽然谭世瑛没有明说,但毛主席知道他是想让自己替他主持公道。

谭世瑛是毛主席恩师谭咏春的儿子,当初正是谭咏春慧眼识珠,才让毛主席入学。这样的恩情,让毛主席一生难忘。

当谈到谭咏春老师时,毛主席满含深情地说:“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

毛泽东出生于一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是个老实的庄稼人,16岁的时候就外出当兵,在湘军中当了几年兵后,积累了一些钱财,就将当初典当的田地赎了回来,并且还多买了一些,一共有二十二亩。

常言说“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如今有了二十二亩地,毛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再加上毛贻昌做起了猪牛、稻谷生意,钱越滚越多,在韶山冲这个地方,算得上是富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贻昌

而毛泽东从六岁开始就开始做家务,放牛、拔草、砍柴等,等到会识字之后,毛贻昌又让他帮忙记账。在毛泽东的印象里,父亲对自己一直都很严厉。

后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时光,总会说:“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见不得我闲。”

但年少的毛泽东,志向并不在于此,他想要读书、走出去看看。一个希望子承父业、一个希望走出去看看。两个人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充满了对立和斗争。

有一次在外人面前,毛贻昌大骂毛泽东是“懒而无用”。此时13岁的毛泽东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于是当面顶撞了毛贻昌,向门外跑去。

而毛贻昌也不甘示弱,继续骂着毛泽东并喝令他回家。毛贻昌作为父亲的威严,此时展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19年10月,毛主席和父亲毛贻昌(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毛泽东不愿屈服,大声向父亲表示:若是继续这样,自己就跳进池塘。毛泽东的决绝,让毛贻昌停住了脚步,只能答应以后不再打他。

虽然答应了不再打骂毛泽东,但为了毛家后继有人,毛贻昌在1910年为毛泽东包办婚姻,让他娶了18岁的媳妇罗氏。但毛泽东拒不承认这事,使得毛贻昌愈发无奈。

在父子两人的斗争中,似乎毛泽东总是处于上风。

同年四月,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毛泽东听说这件事后,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得出这些造反者都是些没吃没穿的穷苦人,他为这些人受到的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

因此,他更加坚定了“走出韶山冲”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少年时期的毛主席

1910年秋,毛贻昌打算将毛泽东送进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等到他学成归来,也好继承家业。

然而毛泽东却执意要去东山小学读书,最终被生气的父亲毛贻昌赶了出来。跑到东茅塘的他,寄宿在了毛麓钟家中。

毛麓钟的祖父和毛泽东的曾祖父是堂兄弟,毛麓钟这人思想先进,虽然是毛家最后一位秀才,但主张推倒满清政府,建立民国。所以当毛泽东寄宿在他家后,两人促膝长谈了一夜。

对于这位后生,毛麓钟推崇备至,常对人说:“润之记忆力超群,有非凡的理解能力,应该让他恢复学业。”

因此当得知毛泽东想要去东山小学读书时,毛麓钟当即答应当说客,去说服毛贻昌允许毛泽东到东山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东山学堂近照

最终毛贻昌放弃了原有想法,同意了毛泽东到外地求学,从此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当一行人到湘乡东山小学时却被告知,毛泽东因为不是当地人所以无法入学。这个时候,一直被毛泽东记着的谭咏春出现了。

满脸笑容的谭咏春对主管报名的老师说:“学校是说了不收外地人,但没有说不允许外地人考试。”

就这样,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参加了东山小学的入学考试。在入学考试的试卷上,毛泽东写下了一篇抒发自己鸿鹄之志的文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看见这一个“言志”的作文题目,此时的毛泽东心有千言万语,皆化作笔下所写之字。而这篇抒发了志向,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畅想的作文,让阅读完毕的谭咏春十分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运昌

中华之少年,当有这般凌云志。而东山小学前身乃是东山书院,能进东山书院者,那都是有秀才底子的,并且官家每月还会补贴二两银子。

从东山书院走出去的,有不少成为了社会名流、达官显贵。

即便是东山书院改成东山小学,这里依旧是地主乡绅首选的学校,因此学校的补贴高、教育好。

但这样的好学堂是属于湘乡的,外县人一般是没有资格入这所学校的。加之毛泽东没有背景、无人介绍,又不是湘乡人,所以不少老师反对让他进入学校读书。

惜才的谭咏春实在舍不得这样的好苗子,特地找来毛泽东详谈此事。最后谭咏春向毛泽东表示:“你在湘乡等几天,我帮你争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湘乡近照

谭咏春和毛主席只见过一面、尚且没有师生之谊,但谭咏春依旧愿意为他争取,究其原因,还是他惜才。

因此当毛主席和谭世瑛谈及谭咏春时,毛主席总会称赞谭咏春为“热心的教育家,是爱惜人才的”。

为了让毛泽东入校,谭咏春和校方据理力争,明确表示“湘潭人却不能在湘乡上学”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湘潭、湘乡,乃至于北京、上海,哪一块国土不是中国的?中国学子尚且能到海外求学,为何在国内却要受到限制?

谭咏春的一番发言,让众多老师哑口无言,而校长李元甫也十分赞同谭咏春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东山学院教案用具

况且当初毛泽东之所以能参加考试,除了谭咏春为其说情之外,李元甫也是点了头的。一位老师带头、校长也点头,毛泽东入校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可一个湘潭学生,破格入了湘乡学校,这让湘乡学生怎么想?

此时毛泽东只是一求学学子,甚至身份还比别人“低上一些”,自然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

而当时东山学苑分为湘乡上中下三区,毛泽东保持中立,哪一方都不待见他,这让他十分苦恼。

谭咏春为了毛泽东能有所成就,不被世俗所扰,特地让儿子谭世瑛多和他说说话,而谭咏春也教导毛泽东“三人行必有我师”,让他要吸纳他人长处,发现别人之不足以警示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地主乡绅形象图

谭咏春除了关心他的学习之外,也十分关心毛泽东的个人问题。

毛泽东家中富裕,但比之这里的地主乡绅的孩子依旧有所不足,谭咏春特地让儿子谭世瑛搬进宿舍,和毛泽东同吃同睡,为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当毛泽东生病时,谭咏春一家亲自将其送往医院,甚至把毛泽东接到家里面悉心照顾。谭咏春对毛泽东来说,如师如父,可谓是关怀备至。

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向来爱读书的毛泽东,成为了东山书院藏书楼的常客。藏书楼收藏了不少中外书刊,而他偏爱《新民丛报》等新书籍。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的期刊,并于1907年11月停办。前后出版了九十六期,长达六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梁启超

虽然《新民丛报》更多是梁启超用意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言论,但其初期却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的知识,对中国知识界有非常大影响。

即便是现在,《新民丛报》也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政治不可或缺的刊物。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踌躇满志,立志“改造中国与社会”。作为他接触的第一份报纸,《新民丛报》的地位可想而知。

除了接受报纸上的新思想之外,他国文功课一点都没落下。毛泽东的作文经常被谭咏春称赞,并在同学们中传阅。

一次国文考试,毛泽东写下了以《宋襄公论》为题的命题作文,谭咏春在文章末尾写下了:“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最后还破格给了他105分,毛泽东的同学还将其作文列为范本,抄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新民丛报》

从这之后,毛泽东在东山书院名声大振,俨然文魁之首。我们常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娟娟之水,可以滔天”正是出自这位才子笔下。

在东山小学有一处石桥,正是当年毛泽东与同学、先生进行文学、思想探究之宝地。

在这里他们有三谈: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也产出了那首至今引人争议的《咏蛙》。

一日午后,天气酷热,师生皆在石桥边树荫下乘凉。一只青蛙正巧蹲在河边的大石头上,一位同学提议:润之兄文章锦绣,诗才过人,今天以蛙为题,赋诗一首如何?”

见众人纷纷附和,毛泽东也没推辞。开口吟道: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青蛙

众人初听惊愕不能自已,片刻后才反应过来,纷纷拍掌称绝。谭世瑛更是夸赞道:“润之兄真乃大才,早晚必成大器也!”

能够借助青蛙,来抒发自己的鸿鹄之志,这看似“自大”的借物咏志之作,却称得上千古佳作。

这首表现了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的诗,被后人传颂之时,也有诸多争议,但无一不感慨年少毛泽东的志气。

在东山小学的学习生涯,不单单让毛泽东受到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务实精神、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更为他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和中国的大门。

原本只是充满抱负、一心报国的少年,逐渐转变为满怀激情的青年知识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湘乡驻省中学,现址为湖南省湘乡第一中学近照

1911年春,由谭咏春、麓村先生等商量,决定让仅在东山小学学习半年的毛泽东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费用一律由公家提供。

就这样,毛泽东带着谭咏春和李元甫给的推荐信,踏上了去长沙的求学之路,而湘乡驻省中学也成为了他革命的第一站。

正是因为谭咏春这层关系,加之谭世瑛和毛主席的同窗之谊,在1949年冬,湘乡刚刚解放,谭世瑛就敢于给这位最高领导人写信。让谭世瑛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很快就回了信。

虽然现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毛主席平日很忙,但对于谭世瑛的来信,他还是很重视的。

他知晓谭咏春已经逝世,出于对老师的感恩,以及和谭世瑛的同学之谊,他并没有将谭世瑛的来信弃置一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

谭世瑛见毛主席回信,除了感到惊喜之外,也有那么一丝期望。他希望能依靠这个老同学,摆脱眼前的困境,因此他提笔再次给毛主席写了信。那眼下的谭世瑛有什么困境呢?

谭世瑛有四个儿子,大儿子谭可夫当过伪营长、三儿子谭斗生当过国民党排长,都犯下了罪行,因此被枪决

而谭世瑛本人因被判定为反革命家属,公民权被剥夺,并且不能入农会,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所以他对基层干部以及政府的处理有所不满,但谭世瑛在日常书信往来中,并未详说情况,而正是告知毛主席他的家境困难。

成日忙碌的毛主席,先后四次回信。听闻谭世瑛家中拮据,他又先后两次打款,共计300元,用以改善谭世瑛家境。

从1950年回信到1955年,毛主席始终挂念着这位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

或是因为常年联系,毛主席也想见一见昔日同窗。于是在1955年5月1日的回信上,毛主席写道:“如体健兴高,亦可出门看看。”

毛主席这句话,让谭世瑛十分高兴。但他并没有直接上北京找毛主席,而是先去找了谭政。谭政和谭世瑛是近邻,更是同族,而且谭咏春也是谭政的老师,所以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这次谭世瑛找谭政,并非为了别的,只是想要治疗眼疾。

可谭世瑛到汉口时,谭政正巧去北京开会,谭世瑛干脆直接上京,找了毛主席,和毛主席在中南海见了面。

故人相见,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往日里能说的不能说的,谭世瑛全都说了出来,其中就提到了自身问题和两个儿子的处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等人在中南海紫光阁

虽然谭世瑛看似是随口说出来的,但毛主席明白,谭世瑛是想让自己为他做主。

谭世瑛是毛主席的老同学,而他又是最高领导人,这样的事情,只要他开口,其实都能轻松解决。但他既没有为谭世瑛徇私,也没有走后门。

为了弄清谭世瑛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当地县委。

此时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可面对恩师之子、昔日同窗,百忙之中的主席依旧给当地写了一封信。

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后,湘乡县委十分重视,赶紧派了专员进行调查,并且将所有调查结果写成材料,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

毛主席十分重视这份汇报,将所有材料看完后,郑重地给谭世瑛回了一封信:

“你的两个儿子确实有罪,这是因为他们在几次宽释后还要犯罪,而且犯严重罪行的缘故,因此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继续拧了依法处理,这是应该的。你则只有一些旧社会带来的缺点和对待你两个儿子态度上有所不当,故给以一年的管制,现已解除。县委来信认为你无其他罪行,我认为县委对你的评语,是公道的。”

毛泽东对谭世瑛是满意的,虽然他对于两个儿子被处置的问题上有失偏颇,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但他还是实事求是地说了所有。

但事实就是事实,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接受。对于湘乡政府的处理,毛泽东没有半分不满。

但毕竟谭世瑛是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同窗,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帮一些忙也是应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

所以毛主席在信中提到“县委来信认为你无其他罪行”,并且补充说明“如果你认为必要的话,此信可给县区乡负责同志一阅”。

除了打消谭世瑛的顾虑之外,毛主席还不忘督促一番:

“把一些缺点改掉,督促全家努力生产,最主要的是服从政府法令,听干部的话。几年之后,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更好一些。”

对于毛主席的做法,谭世瑛究竟是何想法?有失望、高兴、敬意?恐怕是五味杂陈。

因为毛主席并没有为他徇私,但在这字里行间,那股同窗友谊又做不得半点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从左向右为毛主席、文涧泉和文运昌

在毛主席给表兄文运昌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民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恋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办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是了解的。”

于国家而言,他是一国领袖,容不得半分徇私,不许半点私情。但凡是涉及公事,都不能掺杂一点私人情感在里面。但他对韶山冲、对昔日恩师、对同窗的情谊又作不得假。

1952年,昔日恩师张有晋写信告知毛主席想要到北京观光,毛主席二话不说就寄了200元,并邀请他到京参观。

张有晋到北京后,毛主席十分高兴地迎接了他们。两人相见后,主席和有晋先生同坐在沙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0年代的北京

当回忆起那段学生时光时,毛主席十分激动地说:“东山和一师的学习,对我影响很大,我很感谢诸位老师。”

闲聊之后,毛主席询问张有晋是否还有教书的念头。有晋先生辞谢后,毛主席安排人下发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老人从此就在北京定居下来。

不久天气转凉,毛主席还专程派人给他添置新的被子、衣服,而这些支出均是从毛主席的稿费中支付,并未花国家一分钱。

后来毛主席还将自己的大衣、帽子送给有晋先生,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尊师重道,以及那份真情。

除了对故人的关心外,他对家乡的那份眷念亦让人动容。1959年,毛主席阔别家乡32年,再次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韶山学校近照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还在睡梦中时,毛主席在一名警卫员的陪同下,去祭拜了父母。

祭拜之后,毛主席来到了韶山学校,当天晚上,他用自己的稿费请了老表、堂兄弟以及部分烈士家属吃饭。饭桌上,毛主席挨个敬酒,十分和蔼,这份深情感染着饭桌上的每个人。

在告别韶山冲时,毛主席几乎是走着出了韶山,一路上和家乡人握手、谈话,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展露无遗。

但“法大于情”,在原则问题上,毛主席向来寸土不让。

1949年,毛主席堂弟毛泽连患了严重的眼疾,母亲又有病、孩子年龄小,毛主席的表弟李珂就提建议,希望能给毛泽连安排一个工作,增加家里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49年,毛主席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说:“泽连的困难我是知道的,但我这个主席不能只解决自家人的困难,要先解决全国人的苦难。”

所以后来毛岸平感慨道:“在我眼里,主席是我的亲人,更是人民的领袖。”

正是因为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所以他不能徇私;但他又是毛润之,是当初那个在东山小学上了半年学,和谭世瑛朝夕相处了半年的润之兄,所以他愿意接济他们一家。

在毛主席的督促下,谭世瑛回到家乡安心务农,还教育后辈要好好听党和政府的话,扎根于农村,积极生产,直到1962年逝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