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总理手创黄埔以来,革命军队迭经内外战争,成就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这其中新一军、新六军、第十八军、第七十四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最为国人钦佩,而第七十四军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

——蒋介石

1937年8月20日凌晨,驻守陕西汉中一带的51师接到了一份紧急命令:限四个小时集合所部与宝鸡火车站,开往淞沪参加上海作战!

彼时,日军在上海大规模登陆,上海告急,除了王耀武的51师,还有很多部队接到了这份紧急调令:

胡宗南手下的第1军从陕西赶来。

罗卓英的第18军从广东赶来。

俞济时的第58师从汉口赶来。

为了便于协调指挥,南京的军委会颁发了一批钧级别的番号,将赶到淞沪一带的各师合并成新军。

只不过由于部队来的太多,嫡系的,杂牌的,川军,粤军、有些部队往往是一边打一边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军。

而王耀武的51师和俞济时的58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合并组成了74军。

51师的前身,是补充第一旅。

补充第一旅成立于1934年1月,所辖的三个团,基本都是从保定编练处招募来的新兵。

说是新兵,其实也不对。

1930年中原大战以后,冯玉祥下野,西北军除了被老蒋收编一部分,余下很大一部分兵力被裁撤。而保定编练处的主要作用,就是招募这些被裁撤的西北军老兵。

为了更好的控制这支由西北老兵组成的部队,所有团级干部均为黄埔四期生担任,所有营级干部则为黄埔第五期生。

后来在该部队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比如李天霞、岳维达和周志道等人,都在补充第一旅中。

所以补充第一旅虽然成立比较晚,但它是西北军的老兵底子,加上黄埔系的军官,战斗经验非常丰富。

该旅最初驻扎浙江,旅长王耀武归俞济时指挥,参与围剿红军,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识吗

1935年,由于围剿有功,补充第一旅被调往松潘高原,接替刚刚吃了败仗的胡宗南第一师。

1936年,从松潘高原撤下来以后,第一补充旅临时驻守汉中。

补充旅,顾名思义,就是为其他部队补充兵力的部队,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支援友军。

王耀武早年虽然也在胡宗南的第一师待过,但此刻却非常担心补充第一旅被老胡改编。

众所周知,老王是个比较善于钻营的,他找到老领导俞济时,希望能够保持补充旅的独立,后来又走了重庆行辕主任贺国光的关系。

在他的努力下,补充第一旅扩编为51师,新增两个旅部和一个步兵团,下辖两旅四团,成为直接由军政部补给的甲种师团。

顺道说一嘴,张灵甫也是在这次扩编中加入51师的,他在淞沪会战开始两个月以后才成为305团团长。305团,就是51师在陕西扩编时新增的步兵团。

(关于此人的成长历程,我准备出一个系列篇,用来以正视听,大家有兴趣可以稍侯。)

由于51师主要用的是杂牌军的底子,黄埔的嫡系军官,所以被称为嫡系部队中的杂牌军。

跟51师相比,58师不仅更加复杂,而且似乎有点命运多舛。

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位于河南和山东交界处的一支地方武装“江北民军”,首领叫王金韬,从1915年到1927年4月,该部先后加入直系、皖系、奉系军阀。

1927年,王金韬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伐军击败直鲁联军以后,独立第四旅收编直鲁联军溃兵四千余人,扩编为拥有5个步兵团、炮兵营、工兵个营,番号改为独立第三师。

1928年师长王金韬被害,参谋长陈耀汉接任师长。

1931年4月,该师被改编为58师 ,下辖172、174两个旅以及四个团,被调到河南信阳一带参加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战斗,在1932年的第四次反围剿中,58师被红四方面军吃掉一个团。

红军长征以后,58师又被调去追击红军,很不幸在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地区,跟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遭遇,这一战堪称58师的灭顶之灾。

根据战史记载,58师四个团被吃掉三个,全师两旅四团,一共被击毙一个旅长(172旅李延龄)、两个团长(王瑞斌、陈向宸),俘虏师参谋长(周植先)团长(孙芳兰)各一名。

此战之后,58师团级以上军官,只剩下师长陈耀汉以及174旅旅长张镜明、团长徐心同。

老蒋很生气,将师长陈耀汉革职,58师残部开往宜昌改编。

1935年六月,由老蒋亲信俞济时接管58师师长一职,将残部缩编为174旅,另外补充浙江保安团第3、5、7团进入58师。

整编后的58师依旧保持2旅4团制,只是四个团中有三个来自嫡系,嫡系和地方的比例变成了三比一,58师也因此开始嫡系化。

如果说51师是嫡系中的杂牌军,那么58师则刚好相反,由于部队中留用了大量原来的军官,而底层士兵则是来自中央系,所以被称为杂牌中的嫡系军。

51师和58师合并成74军以后,有俞济时任74军军长,兼58师师长,下辖2师、4旅、8团,王耀武任51师师长,总兵力约2.1万人。

其军官构成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五十八师下辖四团,因团长名单不详,故摁下不提。

上海战役是74军的鹊起之战,其中306团(团长岳维达)参加的罗店战役,是51师在上海的首个大捷(一个团歼敌三百多人),而后来张灵甫带领305团在施相公庙一带,不仅挡住了日军的进攻,居然还敢在夜晚搞反击!

只不过就在他们越打越兴奋的时候,八万日军在上海金山登陆,国军面临被包围的风险,于是全线溃退。

此战74军共伤亡4707人,约占全军实力数的将近四分之一,其中王耀武的51师坚守阵地两个多月,最终撤退时主力尚存。

然而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74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12月1日,南京保卫战爆发,74军仅存的17000余人负责坚守南京周边的湖熟镇、荡山镇、淳化镇一带,12月12日被日军压缩至南京城外的下关一带,随着战场形势的崩坏,13日,防守终于变成了全军的溃散。

此战,74军两个师仅存5000余人,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其中根据51师的战报,该师302团团长程智以及4070人战死,301团团长纪鸿儒、305团团长张灵甫、306团团长邱维达以下3785人负伤。

而58师在战后清点人数,只剩下将佐531人,士兵2525人。

1938年年4月份,经过短暂的补充和修整,74军参加徐州会战,5月份参加兰封会战,八月份参加武汉会战,在万家岭战役中,歼灭日军第106师团(创下第一次全歼敌军一个师团的纪录),74军自己也损失过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1月,由于日军延缓了进攻速度,74军得以修整和补充,由孙传芳五省联军残部改编而来的57师被划入74军,至此,74军的编制基本定型。

后来在74军被整编成74师以后,这三个师也分别改名为51旅、57旅、58旅。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74军先后参加南昌战役、枣宜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多次大型战役,以自身多次伤亡殆尽的代价,前后歼灭日军近十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74军之所以如此能打,一则是因为其大部分军官都来自黄埔学员,指挥能力、战斗意志较为突出,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来自于国民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

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从全国150支军级单位中,选出四个军,整编为攻击军编制,并且在装备、优质兵源、补给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

74军就是这四个军之一,其余三支为第一军(军长陶峙岳)、第二军、第五军。

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以后,74军在江西新余一带,全面换装苏式装备,全军得到115mm榴弹炮18门,76mm野战炮8门,37mm1930年型(1-K)37毫米战防炮7门,马克沁M1910重机枪37挺,DP机枪70挺。

经过兵源补充,该军除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另外还有军部直辖的炮兵团、工兵团、锱重团、补充第一团、补充第二团、搜索营、高炮营、战防炮营、通信营、特务营各一个。

其中的补充第一团、补充第二团则是为确保主力步兵师遇到损失时,可以随时为其补充具有战斗经验的士兵。

从这一刻起,74军基本具备了国军主力部队的档次。

当然,换句话来说,国军嫡系那么多,为何偏偏74师最受重视?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能打,所以被偏爱,因为被偏爱(再加上是嫡系),所以能够得到更好的资源,哪怕是被打折了,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复战斗力,因此就更加能打!

抗战胜利以后,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国军74军被整编为74师,由原先4.5万人的攻击军缩编为3万多人的整编师,全副美械装备。

师长张灵甫兼任南京警备司令,下辖整编第五十一旅(陈传钧)、整编第五十七旅(陈嘘云)、整编第五十八旅(卢醒)。

对比上边74军刚成立时候的将佐名单,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师长张灵甫,正是当年51师305团团长。

嫡系少壮派军官成长为74师新一代领导人。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74师覆灭(大约有2000人逃出),一个月内,由之前补充给74师的三个团为基础,加上从孟良崮之战逃出的部分军官,重新组建了74师,并且扩编为74军,由最初的306团团长邱维达任军长。

该军在一年后的淮海战役中,隶属于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并在陈官庄再次被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决战》中的邱清泉

但是有一说一,虽然重建后的74军80%都为新兵,但在整个第二兵团中,74军仍然是最能打的部队,实际上,它也是此战中,最后一支被解放军消灭的部队。

有意思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49年的2月份,74军在浙江再次重建,下辖第51师、第57师、第58师、暂编第1师、暂编第2师共5个师其中原番号51师、57师、58师师长,均由孟良崮战役时逃脱的三位团长担任。

其中:

51师师长,由孟良崮时任152团团长谢恺棠担任。

57师师长,由孟良崮时任170团团长冯继异担任;

58师师长,则由孟良崮时任151团团长王奎昌。

(都是孟良崮战役的漏网之鱼)

全军虽然下辖多达五个师,但总兵力只有1.4万人,且装备不足,战斗力低下。

四月份,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二次重建的74军一路被追击溃散,残部进入福建,继而在8月份的福建战役中被歼灭,剩余兵力被编入51师.。

74军番号被驻守云南的卢汉使用。

1949年12月12日,卢汉在云南投诚,使用74军番号的其嫡系部队也加入解放军,被为改番号为暂编云南人民解放军第12军,补充进入云南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