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长征沿线存留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它们见证长征历史、展现长征文化、承载长征精神,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沿线地区积极推进标志性项目建设,着力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呈现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本期分享三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案例。
江西于都:从长征路走上幸福路
王竹青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江西赣州,于都河畔,形如风帆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庄严肃穆。历史的时针拨回1934年10月,在于都百姓的无私支援下,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从这里集结出发,在中华大地上勾画出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如今的于都河两岸,中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大剧院、长征学院等串珠成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建设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转变,让伟大的长征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 长征大剧院 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供图
长征故地日日新
在于都河畔遥望胜利大桥,一抹耀眼的红映入眼帘。
今年5月21日,在原“长征渡口第一桥”于河大桥原址上建设的胜利大桥正式通车。一桥跨越历史,从长征渡河木板桥到钢筋混凝土梁桥,再到如今的自主技术刚构桥,三代桥梁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见证了老区于都的繁荣发展。
像这样的长征地标,在于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长征历史步道山峰坝渡口示范段和祁禄山示范段,打草鞋、赏非遗、听《长征组歌》等沉浸式新场景、新体验让人耳目一新;于都长征学院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可同时接待1000人,大大提升了于都红培研学的接待水平;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等6处旧址及山峰坝、渔翁埠等8个渡口完成修缮,让革命文物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
“来到于都,亲眼看到革命老区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深受震撼。”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学生邓芳媛说。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于都接待了全国近百所高校的研学实践团队,生机勃勃的青春风采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
红色基因代代传
华灯初上,长征大剧院内观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的观众如潮。作为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衍生产品,这部文艺精品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已上演300多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7万余名观众观看。
《长征第一渡》采用小人物加大叙事的手法,生动、立体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剧中角色都有真实原型。英姑的原型是如今已经106岁高龄的红军遗孀段桂秀,“马前托孤”的主人公是烈士李美群。一段段镌刻着初心的长征故事,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每逢周末,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的长征渡口,红色情景剧《告别》都会倾情上演。为了支援红军、尽快搭设浮桥,于都百姓倾其所有,不仅积极参军,还把门板、床板甚至寿板都拿了出来。于都河畔的告别,正是于都人民和红军战士鱼水情深的写照。
为了讲好长征故事,让游客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于都还组建了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小红星讲解团4支长征系列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以“唱、讲、演”等形式,把长征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百姓生活节节高
一个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更是拉动革命老区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民心工程。里程约192公里、涉及244个村的于都县长征历史步道,有效推动了“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
1934年10月,红一军团跨过于都河后到达的第一站就是潭头村。当年,村里家家户户踊跃参军、捐粮捐物,不到400人的小村子,有姓名可考的红军烈士就有33名。
“2019年5月20日,是令我们难忘的日子。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对我们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潭头村,红军后代孙观发自豪地向游客们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看望慰问村民的故事和乡村的新变化。
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如今已成为风景美丽、底蕴深厚、故事生动、标识鲜明的长征步道,串联起寒信古村、潭头社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兰花小镇、红军小镇等景区景点、革命遗址和“五美”乡村,踏出了秀美的乡村振兴路,也踏出了老百姓幸福生活节节高的时代节拍。
广西桂林:让红色资源成为“活教材”
本报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近年来,广西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工作摆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目前,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5个重点项目,以及纳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期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的9个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任务。
高位推进促建设
2021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获国家层面正式批复。在建设过程中,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做好要素保障,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广西成立了自治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厅局包县指导制、区宣传专班负责制。
桂林市成立市级工作专班领导小组,下设桂北五县项目专班组,由各县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直成员单位派员专项指导,形成市级领导小组牵头、桂北各县项目专班组具体落实的工作推进体系。各县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高要求、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
桂林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进一步完善各项目点服务功能,丰富相关场景设计和特色产品,营造浓厚的沉浸式体验氛围,精准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已完成湘江战役革命文物定名定级工作;建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完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遗址遗存数字采集项目(一期);开展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湘江战役遗址保护工作步入法治轨道。
突出特色强教育
桂林市通过突出重点群体,分类分层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
聚焦广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自治区、桂林市两级组织部开发以湘江战役党史为主线,以抗战、廉政、基层党建等为重点的党史教育、党性教育课程,联合编制了桂林市党员干部湘江战役主题教育读本《新长征 再出发》,打造湘江战役精品课。
面向广大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为主题的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成为桂林市中小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必修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开展湘江战役历史教育,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这一“绝大多数”,赓续红色基因。桂林市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界首渡·湘江祭”集中追思、千人齐唱红歌、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参与者下至少年儿童,上至耄耋老人。
砥砺前行向未来
▲ 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宾 阳 摄
暑假期间,桂林市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迎来各地游客。人们通过观实物、听讲解、观看《血战湘江突重围》3D电影历史纪录片等形式,系统了解这段红色历史。
“全州县依托纪念馆、三大渡口等纪念场所,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现场教学平台,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周运良说,自2019年开馆以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860万余人次。今年8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8年以来,桂林相继建成以纪念湘江战役为主题的“三园三馆”,涵盖全州、兴安、灌阳三县。桂林市相关部门、单位持续完善纪念园(馆)的软硬件,全面提升展陈内容,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三园三馆”先后入选由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公布的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桂林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湘江战役烈士纪念场所遍布桂林市6个县26个乡镇70个村。对此,桂林市以红色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底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建设7座红色小镇,打造了一批红色山水乡村、文化古村,推动乡村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 位于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 宾 阳 摄
福建:历史印记 活力图景
本报记者 黄国勇
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长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开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呈现活力图景。
“全局谋划福建篇章,既要注重长征整体辨识度,还要突出福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前最后主战场、长征胜利坚强后盾的历史印记。”福建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持续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长征出发 撤离苏区”为主题定位,形成了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主轴,长征出发地长汀、宁化为主体建设区,长征事件关联区域为延伸拓展区的“一轴两区”格局,并以长征线路串联起核心展示园、特色展示点、集中展示带,呈现“三园六带多点”空间架构。
▲ 今年暑期,“红旗跃过汀江,绿茵牵动热土”立心铸魂之旅五福公益研学营走进中复村。 黄国勇 摄
▲ “红军长征第一村”龙岩长汀中复村 中复村供图
“啊,松毛岭,不屈的松毛岭,忠魂留山顶,青史长传名。”8月30日晚,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音乐会版在福建大剧院首演,观众跟随“阿妹”沉浸在90年前红军长征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在故事发生地——“红军长征第一村”龙岩长汀中复村,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视频情景版已经演出了280多场次。自2020年这部民族歌剧回到故乡,已有上万名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心灵洗礼。
9月10日,来自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的学员们走进中复村,跟随烈士后代讲解员钟鸣的步伐,走过红军街,踏上红军桥,丈量等高线,在观寿公祠前重温长征壮行。今年暑期,钟鸣为约7000人提供了91次讲解。长汀县出发地旅游开发公司经理易必萱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假中复景区的参观人数超万人。自2016年至今,中复村共培训党员干部超50万人次,接待游客约115万人次。
走进宁化凤凰山村,镌刻“红军万岁”的红军街门楼、朱德演讲旧址、红军井等成为游客“打卡点”,当地正以红色教育培训为抓手,如火如荼地推进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介绍,2021年起,当地依托宁化县委党校创建了宁化长征学院,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其中的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串联起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等20余处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68万余人次。宁化还积极打造党政企干部红色培训基地,全国已有120余家单位在此建立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举办红色培训班1100余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次。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福建各地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长征文化建设。长汀先后完成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园)提升等项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暨松毛岭战役纪念馆项目、“红色小上海”旧址保护提升项目等有序推进;2020年至今年8月,宁化已完成24处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及4处革命文物的陈列布展,彭湃县苏维埃政府临时驻地(石屏洞)和温氏宗祠等增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紧扣“红军长征第一缕红飘带”,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清流县策划推出“薪火清流”等精品红色旅游研学线路,近两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同时,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高效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福建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保护规划》。2020年至2023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项补助长汀和宁化每年各300万元,还邀请30位国内知名文史专家、旅游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红色旅游发展研究》被列入福建旅游资源开发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长汀先后编制《长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等。宁化成立红色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文旅融合发展攻坚组。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长汀红色文化创意基地、长征出发地主题邮局等新红色地标建设稳步推进。新增“第34号红旗”等一批红色打卡点,串联起“长征出发地”精品红色旅游路线。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打造长征文化福建地标,下一步将着重开展长征精神的研究与阐释,深化长征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创新表达红色文化;加强与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扶持长汀、宁化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以龙岩、三明红色文旅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构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带。
责编:武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