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临近,距离现任总统拜登卸任,尚余大约四个月。身为自1968年以来,首位主动放弃连任竞选的美国总统,拜登此刻似乎已悄然步入“退休”的预热阶段。近日他竟主动佩戴起印有特朗普“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帽子,公开露面,令人感到有些惊讶。此举意在跨越党派鸿沟消除分歧,在他身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是断然不会发生的场景。

当地时间9月24日,拜登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在联合国大会上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告别致辞”中,他罕见地对中国表达了正面评价。拜登直言不讳,表示美国随时准备就“关乎美国及全球民众福祉”的紧迫议题,与中国携手合作,并特别赞扬了中美两国在双边禁毒合作上的进展,同时强调美国致力于以负责任的态度,力求避免竞争升级为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之将去,其言也善。”与那些卸任后仍能保持影响力,甚至操控政局的总统相比(如克林顿、奥巴马),拜登的卸任基本上意味着其政治生涯的落幕,毕竟很少有人愿意将宝贵的政治资源,倾注于一位因竞选辩论表现不佳,而被迫退下来的82岁老人,他也确实力不从心了。拜登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番“告别演说”,大部分是他真实意图流露。

尽管拜登出于维护美国霸权与强权政治的考量,未曾放弃对中国施加压力以谋求优势,但他自上任之初便呼吁中美加强沟通,防止战略误判,并在其力推之下,中美间开展了多次高级别对话。这些对话未能达成显著成果,其意义更多在于沟通本身,但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而言,沟通总比缺乏沟通要好。在拜登的任期内,中美之间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也未重演“2016年南海对峙”那样的紧张局面。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等关乎全球未来的议题上,中美合作还是展现出了务实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拜登的善意,似乎也就止步于此。无论他如何强调“负责任地处理与中国的竞争”,在实际操作中,美国方面很难完全遵循这一原则。

一方面,“负责任”的具体实施方式,拜登四年来仍未摸索出明确路径,大多仍停留在老路上。例如,近期美方邀请中方进行的战区级别对话、美国财政部工作组的访华、沙利文的访华等,这些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美方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代表美国整体立场,也无法在重大问题上做出决定,导致中美双方只能各自阐述立场。

另一方面,拜登眼中的“竞争”,在中国看来,实则是赤裸裸的施压手段。以新能源汽车关税为例,如果美国真心希望与中国展开公平竞争,就不应通过设置高关税,来阻止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更不应频繁动用贸易调查来束缚中美贸易。一边对中国汽车加征高达100%的关税,一边又高呼要维持“竞争与合作”,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无疑削弱了美国的公信力,坚持这样的“竞争”,只会加剧中美冲突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位从冷战时代走来的政治家,拜登四年总统任期的成绩单,客观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他对中美关系的最大贡献,或许仅在于避免了直接冲突的发生,而两国间达成的实质性共识却寥寥无几。历史终将给予拜登全面的评价,但从当前视角来看,他任期内的种种作为,更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