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市牡丹区册山街道有一块特殊的稻田,农田被塑料薄膜分隔成一块块小区域,只有中间种上了水稻,水稻下方栖息着大量黑斑蛙,不时传出“呱呱呱”的蛙声。

“这是稻蛙立体种养模式,田中种稻、稻下养蛙,实现一田多收。”飞翔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文田介绍,这种模式只在小块土地的中间种上了水稻,水稻与空地各占一半。之所以留出这么多空间,是为了集中饲养管理,也方便观察蛙群在田间的活动及采食情况。如果空间过小,蛙群容易过度集中而发生踩踏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蛙立体种养模式水稻与空地各占一半。

“虽然水稻只种了一半,但是效益一点没少。农场出产的稻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口感好,价格也高。去年,水稻就卖到了每斤8元。”王文田算了一笔账,每亩田年产稻谷800多斤,产蛙近2000斤,蛙按每斤15元来算,亩均收入能到3.6万元,与传统水稻单作相比,收入翻三番。

“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里特殊的土地条件。”讲到种植缘由,王文田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他回到家乡流转了20亩地,其中大部分是让人犯愁的低洼涝地,流转之后种了几年的小麦玉米,每年都遭受水淹,减产严重。

因此,王文田一直在研究学习低洼地怎么“搞”种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南方有稻田养青蛙的案例。

青蛙怕热怕晒,水稻给青蛙遮阴;田里有虫,青蛙帮水稻捕捉害虫,同时青蛙粪便还能给水稻施肥。不仅节约种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还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我们这里旁边就是沂河,种水稻不缺水;周边饭店、市场对于青蛙的需求也很大,完全不愁卖。”王文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文田养殖的黑斑蛙,俗称“田鸡”。

说干就干,2021年,王文田就开始尝试稻蛙立体种养模式。“现在养殖青蛙办证也简单了,从2020年5月开始,养青蛙就被算作水产了,只需要办个水产养殖的营业执照就行。”

“最初,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第一年,青蛙在蝌蚪期就死了很多苗,每天就往外捞蝌蚪的尸体。”王文田说,他在网络上对接到了南方的养蛙能手,通过给能手发视频、照片,学习解剖,分析青蛙病症,他慢慢地掌握了养殖管理要点。

“每年4月中下旬投放蝌蚪苗,到9月初长到40克左右就开始收获了。后面通过不断投放蝌蚪苗,全年都有青蛙可卖,就算是冬天也能在地里挖冬眠的青蛙。”王文田捉住一只青蛙展示,还讲了一些抓青蛙的趣事。他说,青蛙白天跳来跳去,很难抓到,但是等夜晚拿手电筒一照,青蛙就不动了,上去一捉一个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文田在田里捉青蛙,青蛙白天跳来跳去,很难抓到。

“现在,每隔一天就有客户来收购青蛙,主要卖向周边的饭店和市场,根本不够卖。”王文田笑着说,夏天的稻田非常漂亮,下一步他打算拿出部分地来发展休闲旅游业,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体验捕捉青蛙的乐趣,也能增加一笔收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通讯员 王庆龙 史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