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和舰载机虽是两种装备,但却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后,才能让各自发挥出100%的战斗力。自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服役到如今国产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临近服役,人民海军始终在“让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战斗力实现最大化发挥”之路上进行着努力。如今,一个重磅消息的出现或意味着我们在此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官方报道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报道内容

据解放军官方宣传账号“中国军号”报道,在青岛举办的舰载航空装备发展学术论坛上,海军相关人员证实:中国已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航母舰载机舰基保障体系,下一步将瞄准未来航母编队远海远域长周期部署和舰载机航空兵遂行多种战训任务需求。很显然,这两句话中蕴藏着非同寻常的信息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舰基保障的难度要大于岸基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舰基保障的难度要大于岸基保障

先来说说航母舰载机舰基保障体系。通常来说,战机在航空母舰上、尤其是在出海执行任务的航空母舰上的维护保养环境和条件,要比在陆地机场上接受维护保养差一些。装备保障体系再强的航空母舰,也很难拥有可堪比陆地机场那样完善的配套设施,即舰基保障的难度要大于岸基保障。举例来说,航母飞行甲板整备区的面积和机库维修区的空间都较为有限,在对舰载机进行某些“大动干戈”的深度整修时,维护人员需要克服在狭小空间内展开作业的困难。不仅如此,航母可携带的各类维护设施和备用零部件数量一般都要少于陆地机场,即便可通过海上补给获得所需的更多维护设施和备用零部件,其效率也不可能快于陆地机场,这些都会加大舰载机保障工作的成本和复杂程度。

舰载机起飞和着舰时受到的冲击力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舰载机起飞和着舰时受到的冲击力极大

另外,随航母出海的舰载机长期处于高湿高盐的海洋环境,对于防腐蚀技术和处理的要求非常严苛。再加上舰载机在航母起降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远大于陆基型飞机,故前者的零部件疲劳和磨损速度都更快,需要更为频繁的检查、维护、修理和更换。以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经验为例,在起降过程中受力最大的舰载机的起落架更换周期,要比陆基型战机短至少30%。因此,能否建立起一套可靠的航母舰载机舰基保障体系,直接决定着航空母舰能否让舰载机充分发挥出海上航空战力。

飞行甲板整备区内的歼-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行甲板整备区内的歼-15

而今,中国海军不仅成功建立起了相关体系,还实现了尤为难能可贵的“独立自主”。这既说明我们已做到让自家航母和舰载机的有机结合和战力发扬,更意味着这套独立自主的保障体系可在未来获得进一步沿用和发展,这就是手握自主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说白了就是,这套属于中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舰基保障体系,将可服务于未来更多型号的国产新型航空母舰和新型舰载机,让舰基保障工作彻底进入“自由王国”,进而确保装备战力始终处于最优状态,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901型综合补给舰为“辽宁舰”编队提供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1型综合补给舰为“辽宁舰”编队提供补给

至于说航母编队的“远海远域长周期部署”,其同样不容忽视。要知道,确保一支航母编队实现远洋长期部署和作战的最关键因素,绝非是编队中的综合补给舰,仅凭1~2艘综合补给舰是不可能为整支航母编队提供长时间的海上物资供应和保障的。还是以美国海军为例,真正得以让美军航母动不动就赴远海部署6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核心原因,其实是在于美国遍布世界多地的海外基地,尤其是那些靠近沿海地区和主航道的海外基地

驻日美军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日美军基地

得益于这些海外基地的支撑,和平时期的美军航母打击群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燃料、弹药、零部件和人员生活物资等补给。而在战时,借由往返于航母和海外基地之间的舰载运输机和补给船的帮助,航母打击群也能在尽量不过分远离战场的情况下,快速获得物资补给,并快速返回战场作战,确保己方一线参战兵力的规模不出现太大的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外基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甚至要比航空母舰这一装备来得更大。而现在,海军官方已表示“下一步将瞄准未来航母编队远海远域长周期部署”,这是否是在暗示中国将寻求打造更多的海外基地呢?相关概率恐怕并不为0

中国三航母编队预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三航母编队预想图

总之,无论是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航母舰载机舰基保障体系,还是对航母编队远海远域长周期部署能力的追求,都说明中国在建设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蓝水海军”之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解放军航母定将更多地驰骋于远海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