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楩:朱元璋第18子,有一半朝鲜血统,活了72岁,见证7位皇帝。自古英雄多有悲情缘,身世传奇亦为情节常见。朱元璋繁衍了二十五子,其中最小的那位儿子朱楩,命运际遇也算是戏剧纷呈。生母乃高丽贡女,混有异国血统;年仅十三便被封为藩王,后又权力失守、遭遇牢狱之灾。即便如此,朱楩仍侥幸活到七十二高龄,见证了明朝七位皇帝的更迭。这般曲折人生,着实引人深思。
他既非名将,也非权臣,却饱经沧桑;又没有惊天动地的建树,却活到了极其长寿。这份命运安排,是报应亦或惩罚?朱楩身上的际遇,难道不恰恰诠释了那句老话"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原因"?
朱楩这个名字,中国人多半都是首次听说。作为朱元璋最小的儿子,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低调。别的皇子们,要么武功赫赫、要么文采飞扬;可朱楩呢,连个"初一之子"称号都没捞着。当他十三岁时,朱元璋决定将他封为藩王,押赴甘肃岷州驻守,可见祖上还是对这个小子有几分忌惮的。
朱楩自幼便受了高丽妃嫔"外族"血统的影响。那时明朝与高丽国交好,靖难之役后,明英宗朱祁镇曾被掳至高丽。不过朱楩可没啥朝鲜血统加持,反而是与内地文化格格不入,乡野气息十足。幸而朱元璋仍受"兄友弟恭"的家训熏陶,才把这事草草了了。
岷王爵位看似大权在握,其实名分犹存实权全无。岷州地处偏僻,环境恶劣,也是朝廷对边陲王爵的一种委婉藐视。就在众人以为朱楩会这般衰老归西之时,平步青云的转机却来了。继太子朱标仙逝后,朱元璋希望在云南安插一员亲信,遂将朱楩遴选为"云南王",改封至那里执掌大权。
可谁承想,这一转机却成为了朱楩噩运的开端。云南一地,自古就是羁旅之所,畏途之径。沐家已在当地扎根数十载,朱元璋把朱楩摆了个"空头支票"——没有兵马权柄、没有封地宫殿,朱楩哪里还有资格与沐府叫板?果不其然,沐府上下唯恐朱楩在云南植根,竟做出如此多不理智的举措,将其王府根基阻断,使朱楩无处可居。
朱楩在云南几经周折,不得已举家返京,期望寄托于兄弟情谊。然而,当年"靖难之争"中,沐家曾力挺明建文帝,与今上朱棣反目成仇。朱棣此番召回朱楩,无非也是想以其为棋子,削弱沐家权势。计无虚施,沐府哪肯听凭摆布?短短数载,朱棣为了维系西南平乐,不得不将沐家纳入自己的阵营,将女儿许配与沐家掸子。就这样,朱楩再度失去了他在云南的一席之地。
【续】朱楩虽然从云南归来,可他的噩运并未就此终止。建文帝因削藩闹剌,遭到诸王子反扑,最终被废黜。靖难之役爆发,四弟朱棣趁势夺取皇位,是为永乐帝。朱楩翘首以盼,寄望四哥能给他一个公道。
谁知新科状元朱棣对他根本没啥上心,若非当年沐府唯恐不从,朱楩哪有机会重返京师?外人或许以为,作为最小的皇胄,朱棣定会格外疼爱。殊不知,皇家之中,连一个出身低微的侯府都可凌驾于他之上,可见朱楩在四哥眼里是何等地位。
话虽如此,毕竟血浓于水。朱棣或许无意将朱楩重用,却也没有将他彻底驱逐出京城。朱楩就这么虚度着安贫的晚年,悲从中来,有过一番作为自然而然也就被人们遗忘了。只有临终前,他终于痛下决心,亲笔撰写了一本自传,为那些被埋没的旧事画上句点。
借着这本书,人们才恍然大悟,朱楩曾走过的路有多么坎坷。儿时被母妃冷落,青年时期权势飘摇,壮年备尝牢狱之苦,晚年又为同胞唾弃。他一生几乎尝遍了人世间最酸楚的滋味,却仍顽强活到七十二岁高龄,成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亲国戚。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小皇子,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
朱楩这个名字也许平平无奇,但他的一生却堪称传奇。作为朱元璋最小的一子,他生而被冷落、中年遭几近灭顶之灾、晚年更遭侄子的弃绝,这般命运高低起伏,谁能料到?在筚路蓝缕之时,朱楩不曾向命运低头,而是咬紧牙关苦熬到底。他用七十二年的寿命,见证了明朝七位皇帝的兴衰更迭,亲身经历明朝中叶政局动荡的种种曲折。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皇家子嗣无权无势挣扎的一生。但观其毅力,朱楩恰恰是那个动荡年代活下去的楷模,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头条首发大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