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这把火,正在文娱市场上形成燎原之势。
今年以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裁员裁到大动脉》《闪婚老伴是豪门》等短剧造就了一系列暴富神话,从网络达人到传统媒体、影视公司都在持续入场,“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短剧8天收入过亿”“短剧爆款编剧月入可超10万”等词条撩拨着行业内外的心弦。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
蓬勃发展的微短剧在丰富网络内容生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文娱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上海具备领先的全球资源和深厚的影视产业积淀,为微短剧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有利条件。
9月初,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上海联合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并推出微短剧“剧场启航”“品质标杆”“高峰论道”“综艺创新”“创投蓝海”等五大行动,打造微短剧创新创优高地,构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微短剧产业生态,推动中国微短剧行业迈入品质化、精品化、融合化的新发展阶段。
当微短剧逐渐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发展,需要探讨的议题也越来越多——当下用户偏好的微短剧趋势有哪些;内容品质与流量能否平衡;商业模式还有哪些创新空间......
在此背景下,2024文创新势力超级私董会开设了「光影聚微 品质领航」微短剧专场私董会。
本场私董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第一财经旗下上海应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应帆科技)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国资办四级调研员王中华、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芳艺莅临现场参加私董会。
在上海文促会、上海服装集团、德必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本场私董会汇聚了来自文娱产业不同背景的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围绕“微短剧内容创作与产业生态发展”“微短剧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趋势”两大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以期为微短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流量至上,内容向下?
任何文化产品都诞生在相应的时代土壤中。
当下生活节奏变快,工作事业的内卷、各种身份的平衡让人们普遍背负着较大的压力,对情绪宣泄的渴求也比以往更甚,爽点密集的微短剧刚好踩中了这样的大众需求。
上海黑开唛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章敏肯定了迎合市场的重要性。站在时代的风口上做内容某种程度上也许会抑制个人表达,但年轻的导演和制片人们只有真正赚到钱,未来才有机会在内容和观点上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站在风口上容易被吹起,危险与争议也会随之而来。品质和流量之间的取舍与平衡是近期讨论较多的话题。
作为短剧导演的魏寅祺认为,平衡是不存在的。因为“美” 是一种主观感受,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于美的感受也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人群审美各异。现在普遍提到的“品质”更偏向于一种从业者的“群体共识”。有一些在行业内认为是粗制的内容,也许在它的受众面前是文化盛宴。因而做短剧,对细分人群的洞察与理解尤为重要。
容量短剧公司制片人杨粒同样认为品质和流量难以平衡。她以一部曾经参与制作的短剧为例,成片效果并不满意,但却入榜了抖音的优秀剧目,说明一部分观众是认可的。这背后是,从业者和真正的消费者之间会存在些许认知偏差,而这份偏差,有时恰恰是机遇所在。
对于很多长期浸润在艺术氛围中的创作者而言,迎合观众情绪去创作颇有难度。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提到,曾经在创作中,迎合情绪是一件会“被鄙视”的事,但现在,基于市场的发展需求,要把情绪重新纳入考虑。也许创造者需要“暂且搁置自我”,真正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背景,基于此来创作内容。
多元的“短剧+”,增长的新土壤
随着微短剧快速发展,其商业模式也在被不断探讨,“短剧+品牌”“短剧+文旅”“短剧出海”等多种路径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拌饭科技CEO张为认为,今天微短剧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小程序,小程序规模大但也面临着入口局限,更像是一种“过渡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更多大平台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高,免费内容会变成主流,更广泛的用户基础和更丰富的市场资源会让微短剧的商业模式有新突破。
“短剧+品牌”也被认为是当下最具想象空间的商业化方式之一。资深媒体人、电影人、影评人杨璐提到,在影视市场,短剧拥有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投流,品牌定制短剧能获得的曝光量和转化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确定性,这与过去品牌与长剧、电影的合作模式截然不同。定制短剧不仅能够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还能通过内容创新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兴趣电商营销专家、抖音操盘手、顶级美元基金投后抖音战略顾问苏萌也认可这种流量的确定性,同时补充道,品牌不能只是简单地植入达人短剧里,从观众的角度而言,产品体感大同小异,对品牌来说便是无效植入。品牌定制想要真正有效,还需与内容深度结合,内容上的个性化是凸显品牌心智的关键。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因为无法用标准流程套用所有品牌。
遥望科技副总裁邵钦则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提出要做“联盟”。通过“联盟模式”,企业可以携手优质内容创作者,共同打开短剧内容多样性和创新性,持续提升短剧内容质量和影响力,为用户不断提供丰富的内容体验,共同推动行业往精品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比如“三角联盟”,一方做好内容,另外两方做好投放和发行,优势互补共同合作,遥望今年也通过这个方式,取到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未来“联盟模式”可以年产S级微短剧200+。
随着短剧在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出海也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葡萄子MCN副总裁李晋曦分享了自己的洞察,北美市场已经形成了自产自销的格局,中东和日韩还是一片蓝海。此外,各地文旅局也可以做海外定制剧,既能推广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又能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应帆科技副总裁姚贝贝围绕“文化”一词进行了总结。她提到,微短剧这一新事物出现的背后是人们消费影视娱乐内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映照。文化作为一种思潮,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产业的布局。当一种文化可以跨越周期,在人群中形成持久影响,也就能够成为商业世界的发展引擎。
相信未来,在政策引导与多方协同努力下,微短剧会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做到微而精、短而美,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 是国内领先的消费产业研究机构与媒体型智库,致力于洞察消费行业前瞻性趋势,寻找行业新锐赛道,助力品牌影响力的可持续增长及企业决策效率的提升。CBNData立足多元的跨领域数据库,围绕新消费、新圈层、新方法三大研究方向,面向品牌企业输出行业研究、商业咨询、市场调研、数据工具、营销传播等产品及服务,多维助力品牌影响力的搭建、透传及破圈。
CBNData所属母公司应帆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增长服务集团,隶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是第一财经旗下数字增长服务与产业创新阵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