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和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沦为二流国家,美国与苏联则后来者居上,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

由于国家利益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两个超级大国把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都铆足了劲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疯狂的比拼和争夺,由此造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代”。

那个时候,无论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美苏两国都要争个高低出来。

比如,1956年苏联制定了登月计划,美国不甘示弱,便紧随其后也宣布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结果,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捷足先登,率先踏上了月球,苏联在此比拼中落于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甘心失败的苏联,转而投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中,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国际空间站——“礼炮1号”,才算是扳回了一局。

就在两个超级大国在“天上”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们在地面上也没闲着,为此,还诞生了有史以来人类挖得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钻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的“莫霍钻探计划”

“科拉超深钻孔”虽然是由苏联人挖出来的,但在“地球上打洞”这个主意,却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

1957年,美国海洋地理学家沃特·蒙克提出,若能在大洋底部打一口穿透莫霍面的超深钻井,就能弄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为地球科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这事成了,其在世界上造成的轰动和影响力,一点不亚于阿波罗计划,在综合评估了各方面的因素后,1961年4月,美国开始在墨西哥瓜德罗普岛近海3558m水深处正式实施“莫霍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莫霍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试图钻穿地壳到达莫霍面的计划,一般认为,在地球的地壳与地幔之间,还有一层被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的界面,简称为“莫霍面”

而之所以把钻井的地点选在海底,是因为海底相较于陆地,距离莫霍面更近,只有不到10 公里。

刚开始,“莫霍计划”进展顺利,钻井船很快钻了5口深海钻井,而且钻井最深处也达到了183米。

为了争夺“地心领域”,不让美国一家独大,苏联没多久也提出了本国的“莫霍钻探计划”,扬言要“挖穿地球”,因此,外界也将这次计划称为“地球望远镜计划”。

一年后苏联政府召集了20多个部门 、机构和苏联科学院的顶尖人物,组成了“地球内部和超深钻探研究联合科学委员会”,为“莫霍钻探计划”提供必要的理论、经济和技术援助。

就在苏联为该计划积极做准备时,美国的“莫霍计划”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该计划原本预计总花费1500万——2000万美元,可到了1965年,花在该项目上的费用,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已经超过原计划将近6倍了

其次,如此高额的费用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收益,别说到达莫霍面了,在深海钻井到达200米就已经是操作的极限了。

1966 年,在多方面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对外宣布终止“莫霍计划”。

虽然美国人放弃了,但苏联却毫不气馁,继续坚持了下去。

在经过五年的精心准备后,苏联终于在1970年开始了地下钻探项目,不同于美国将钻探地点选在海底,苏联选择在位于北极圈内,拥有终年不冻港和丰富矿藏资源的科拉半岛上钻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项目上马伊始,就由苏联地质部长直接领导,为了保证钻探工作人员的正常生活,苏联政府不仅在科拉半岛上新建了一座名叫“扎波力亚尔内”的城,还给予参与项目的人员每人分配了一套在莫斯科的住房。

在丰厚报酬和伟大前景的激励下,参与该项目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积极,虽然深层钻探对钻掘工具和动力设备的要求很高,但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刷新着纪录。

在1979年6月前,钻孔的过程一直比较顺利,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科拉钻井的深度已达到不可思议的9584米,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世界第一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