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毛主席满怀悲痛,毅然带着病体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他在一副挽联前驻足良久,反复吟诵:

“仗剑以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在,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挽联长达87个字,写得不仅情真意切,而且以独特的鸟羽体书写,显得更加俊逸洒脱,引得毛主席不住点头赞叹道:“这副挽联写得好,书法也很好”

在看到挽联上的落款时,毛主席又忍不住向张茜打听起了作者的近况,当得知他刚回到北京,还没有落户和安排工作时,毛主席立即喊来周总理,指示道:

“对这样的人 , 应当保护 , 给出路,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我看完全可以把他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去嘛,他们本人 , 便是一部历史呢。”

“他”是谁?为什么能得毛主席亲自下令照顾?

“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四公子”

无论在我国收藏史或近代历史上,他,都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光围绕在他身上的称号就有好几个。

在时人眼中,他帅气多金,地位显赫,是和张学良、溥侗、袁克文齐名的“民国四公子”,在后辈眼中,他成就斐然,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但在母亲眼中,他却是不能光宗耀祖的“败家子”,是身在权贵之中,既不爱钱、也不爱权的“怪人”。

他,就是张伯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驹,1898年出生于河南项城,6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了无子的伯父张镇芳,从此,张伯驹的人生便踏上了“快车道”。

张镇芳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天津道、 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直隶总督等职,也算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员,辛亥革命成功后,作为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又被提拔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 主管河南地区的军政和民政,之后,他又一手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张伯驹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的未来也早被家里人安排好了,要么入仕光耀门楣,要么从商壮大家业。

可张伯驹对这两种安排,都不以为然,他自幼聪慧,7岁入私塾,9岁便能填词作诗,厚达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来回翻看了多遍,但他这么做,并不是冲着“读书入仕”去的,而完全是兴趣使然,身为权贵子弟,他身上还有许多“怪异”之处。

比如,张家有钱有势,但张伯驹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不管春夏秋冬,常年一袭布衣长衫, 而且饮食非常随意,有个大葱炒鸡蛋就算是顶好的菜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四公子,第一个就是张伯驹

16岁那年,张伯驹被家里人安排进了袁世凯创立的“陆军混成模范团”,正式进入军界发展,并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手下任职,可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军阀混战开始,原本前途无量的张伯驹深感政治无常、内战无道,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愤然脱下了军装。

从此,他深居家中,再不与各派势力深交往来,张母对此很不满,她整日怒骂儿子没出息,不能承袭家业。

1933年,张镇芳去世,在母亲的“逼迫”下,张伯驹只能十分不情愿的子继父业,答应到盐业银行上班,出任董事兼总稽核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