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榆林|走近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样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榆林|走近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样板”村

“墙上的照片展示了高西沟人70多年艰苦奋斗的生态治理历程。高祖玉、常秀英、高锦廉……一个个模范人物是高西沟村的先进典型,凝结成独一无二的高西沟精神。”9月25日下午,“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全国省级党报榆林调研活动”采访团走进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基地展览馆,工作人员向采访团详细介绍高西沟村的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的印象中,陕北生态脆弱,黄沙黄土漫天,此次来榆林完全让我重新认识了陕北。尤其是高西沟村林草覆盖率达到了70%,真的让人惊讶!” 参观完展览,上海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总监王洋不禁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山清水秀的高西沟村,全村仅4平方公里,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些民谣,便是高西沟村昔日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高西沟村周边21条沟就像“绳索”一样,将高西沟村深深地“按”在黄土高原的沟里。

为了改变这一面貌,英雄的高西沟人提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全面治理坡、沟、坬,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了将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红利”,高西沟人后来又创新“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的“三二一”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清嗓子,高西沟村“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又一次为来访者激情讲述“绿色家产”的由来:“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地治沟治坡,我们村里40座山峁、21道沟岔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西沟村有人提议,把村里的生态林也分了。当时村党支部态度明确: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由村集体负责管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的几十年,高西沟村对划定的林地、草地实施封山禁牧,坚持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一直持续至今。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这份绿色家产我们守住了!”姜良彪声音洪亮,银白色的头发写满了奋斗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站在高西沟村龙头山上放眼望去,山顶上层层梯田,松、柏、槐、榆、柠条等遍布坑坑洼洼,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覆盖着巨大的白色防雹网,蔚为壮观。

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生态村,绿意融融,果香四溢。采访团成员情不自禁地和这片“来之不易的绿”合影留念。

截至目前,高西沟村1000亩苹果树总产值可达560万元。截至2023年底,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近62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高西沟村果园即将进入苹果采摘期,前来预订的客商络绎不绝。

“有了种苹果和种小米的行当,我现在年收入超过20万元。”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高治前高兴地说。

一连几天,高治前天不亮就到地里,一直干到天黑。“现在趁着还没摘果,我已经开始准备迎接丰收了。”高治前笑着说,如今的生活辛苦但甜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夕阳西下,一缕缕阳光洒在龙头山上,株株松柏迎风挺立。

“下一步,我们将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持续发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的标杆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姜良彪说。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谢婷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