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从而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量平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入该区域的热量与离开该区域的热量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一、热量平衡的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被地表吸收。

例如,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吸收的热量较多;而在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表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

2. 地面辐射: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和太空释放热量。

例如,白天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夜晚地表向大气辐射热量,使气温下降。

3.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也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表和太空释放热量。其中,向地表释放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散热快,气温下降幅度大;而在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地面散热慢,气温下降幅度小。

4. 潜热交换:主要是指水汽蒸发和凝结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而水汽凝结成液态水则会释放热量。在海洋上,蒸发潜热交换对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二、热量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纬度: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不同,导致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影响热量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接收的太阳辐射多,热量平衡以吸热为主;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接收的太阳辐射少,热量平衡以散热为主。

2. 地形: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影响太阳辐射的接收和大气环流,从而影响热量平衡。

例如,山地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弱,散热快;山谷地区由于地形的阻挡,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相对较弱,但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散热慢。

3. 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速度也不同,从而影响热量平衡。

例如,海洋的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陆地的热容量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变化幅度大。

4.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会影响热量的输送和分配,从而影响热量平衡。

例如,季风环流会将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带到陆地,增加陆地的热量;而盛行西风会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带到低纬度地区,降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

三、热量平衡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气候形成:热量平衡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热量平衡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热带地区热量平衡以吸热为主,气候炎热潮湿;温带地区热量平衡较为平衡,气候四季分明;寒带地区热量平衡以散热为主,气候寒冷干燥。

2. 生态系统:热量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热量的需求不同,热量平衡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热量和水分,而极地生态系统则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如果热量平衡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的灭绝。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热量平衡。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等局部热量平衡的改变。

同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改变、森林砍伐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也会影响热量平衡,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热量平衡是地球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物理过程,它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川融化前后对比,形成的地貌单元。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大小混杂,棱角分明;但当冰川融化后,形成流水,携带的物质则磨蚀较好,比较圆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形丘成因

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热量地理】高考地理中的热量平衡!冰川地貌——蛇形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热量地理】高考地理中的热量平衡!冰川地貌——蛇形丘

蛇形丘分类

接冰的冰水沉积

沉积物和地貌与冰川体直接接触,分布在冰川范围内,如冰面湖泊沉积和冰下河流沉积等。冰面湖泊原是负地形,接受冰水搬运的物质,形成有斜层理的砾石层,冰体消退后,这些冰水物质落到冰川底床,形成小丘状的堆积地貌,称为冰砾阜。冰下河流搬运的砂砾,在出口处堆积成锥体,随着冰体消退,冰下河流出口也逐渐后退,锥体不断向上延伸而形成砂砾堤,高数米或10米,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蜿蜒曲折,故名蛇形丘。这类冰川沉积地貌主要发育于大陆冰盖或巨大山麓冰川前缘,山地冰川区少见;

不接冰的冰水沉积

分布在冰川沉积区以外,与冰川体无直接接触,地貌形态主要是冰水扇和冰水平原,前者多见于山地冰川区,后者多分布在大陆冰盖区。冰水沉积物的结构,与山区河流沉积物相似,层理较粗,颗粒较粗大,分选不太好。有时含粉沙及粘土透镜体。冰水沉积物以富含粉沙为特征,为冰川研磨的结果。中国西部山区冰水湖泊沉积物中,粉沙含量多达60~70%。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在一年中形成了层理很薄、粗细交替的韵律层,称为纹泥或季候泥。根据纹泥层的层数,可追溯冰川消退的年代。

其他

现代冰川以下的河谷沉积物在山谷或山麓堆积,其组成物质含巨大的漂砾和砾石的平原即冰水平原。如在古尔图河出山地带河谷平原区有不少冰川和冰水冲击而被磨光拐角的漂砾石。又如一二四团西南部海拔 480 米以上至古尔图河出山口平原区地表可见含大量砾石,一二四团沿乌伊公路以西 20 余公里处路边南侧有直径大于 1 米的漂砾。这就是古老的冰水平原的特点之一。其另一特点是年轻的河谷冰水平原多分布在狭窄的河谷里,有的只在表层有风积的薄层细土,其中、下部含大量漂砾石和冰水磨蚀碎屑物。四棵树河出山地带还呈现了多级冰川沉积阶地.经新构造运动抬升和河流下切,使最高一级的冰水沉积漂砾石层有的已被掀到新背斜顶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试题链接

1.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 中国 B. 巴西 C. 加拿大 D. 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 湖泊 B. 冰面湖 C. 塌陷沉积 D. 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1)有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有大陆冰川,C正确;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AB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故答案选D项。

(3)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故答案选B项。

2.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弯曲,两壁较陡,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冰川融水量增多,冰碛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下图为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 新几内亚岛 B. 古巴岛 C. 斯里兰卡岛 D. 格陵兰岛

(2)形成蛇形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堆积 B. 冰川搬运 C. 冰川堆积 D. 流水搬运

(3)形成冰水三角洲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1. D 2. A 3. B

【解析】

(1)新几内亚岛、古巴岛、斯里兰卡岛,地处热带,不太可能有冰川活动,ABC错误,格陵兰岛纬度高,最有可能有冰川地貌,D正确,所以选D。

(2)材料指出,冰川融水量增多,冰碛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冰水三角洲的形成是,冰川融水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形成,所以蛇形丘是流水堆积形成,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夏季冰川融水量大,携带冰碛物能力强,易形成冰水三角洲,B正确;冬季冰川几乎没有融水,不可能形成冰水三角洲,D错误;春季和秋季冰川融水量少,不易形成冰水三角洲,AC错误,所以选B。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